7月14日,南通大學莫文隋“聚彩育苗”志愿服務隊走進南通市崇川區城山社區,以“對話大國脊梁·點燃科學薪火”為主題開展暑期實踐活動。通過深度閱讀、科普講解與創新實驗三大環節,帶領社區青少年沉浸式感悟“兩彈一星”元勛的報國情懷與科學精神,在少年心中厚植科技強國信念。
書頁間的家國烙印:彭桓武的“回國邏輯”
活動首幕,志愿者卜彩虹以《國之脊梁》為主題,向在場青少年講述了我國著名理論物理學家——“兩彈一星”元勛彭桓武院士的感人事跡。屏幕播放了1947年的珍貴歷史影像——彭桓武毅然放棄愛爾蘭皇家科學院終身教授職位,毅然歸國,他那句擲地有聲的“回國不需要理由,不回國才需要理由”引發全場觀眾深思。

圖為團隊成員卜彩虹宣講彭桓武事跡 滕飛玥攝
在介紹彭院士隱姓埋名在青海221基地工作的歲月時,卜彩虹著重講述了其帶領團隊在極端艱苦且缺乏基礎數據的條件下,頑強攻克原子彈理論核心難題“九次計算”的艱辛歷程,F場展示了當年研究手稿的復刻件,上面密密麻麻布滿了演算公式,為青少年們直觀展現了老一輩科學家嚴謹求實、攻堅克難的科研精神。尤為令人動容的是,彭桓武院士將1995年獲得的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100萬港幣獎金毫無保留地贈予了曾共同奮斗的35位同事以及部分犧牲科學家家屬,現場自發響起了經久不息的熱烈掌聲,深切表達了對這位科學巨匠崇高人格與無私奉獻精神的由衷敬意。
核能背后的生命重量:鄧稼先與錢學森的“無聲誓言”
志愿者張陳以“解鎖核能密碼·致敬隱姓埋名人”為主線,將科學原理與人文精神深度融合。通過動態示意圖展示鏈式反應原理后,張陳重點講述鄧稼先團隊在1963年的關鍵突破——為驗證一組數據,他們用手搖計算機和算盤交替演算九晝夜,草稿紙裝滿三麻袋。“當爆破試驗場升起蘑菇云時,那些磨出血泡的手掌撐起了共和國的核盾牌。”
1979年核彈墜地事故中,鄧稼先阻止他人靠近:“你們還年輕!讓我去。”他徒手撿回碎片的行為,導致肝臟被放射性物質釙-210永久損傷,令在場人員無不為之肅然動容。
空氣大炮:科學精神的具象綻放
理論探索延伸至實踐場域。志愿者現場演示了自制“空氣大炮”——個直徑50厘米的塑料桶體,通過拍擊緊繃的彈性膜,發射出清晰的白色煙圈。環狀渦環精準穿越兩米距離,將排列成陣的紙杯依次擊倒。

圖為團隊成員張陳沖擊波渦環效應 騰飛玥攝
張陳解釋道:“這直觀模擬了沖擊波的渦環效應,其原理與核爆沖擊波傳播相通。當年老一輩科學家正是憑借紙筆推演此類物理規律,奠定了堅實基礎。”10余名青少年分組動手操作簡化版實驗裝置。當14歲的徐梓恒反復調試后,成功發射煙圈擊倒目標紙杯時,他興奮地舉起雙手說道:“太神奇了!原來課本上的力學公式真的能‘開炮'!

圖為成員們依次操作實驗 騰飛玥攝
本次實踐活動以弘揚“兩彈一星”精神為紐帶,通過講述科學家故事與開展互動實驗,在青少年心中厚植科學報國情懷。彭桓武院士晚年強調的“集體,集集體;日新,日日新”理念,為祖國在此次社區服務中得到了青年學子的實踐回應。南通大學莫文隋“聚彩育苗”志愿服務隊也將在未來持續推進宣講與科普的實踐活動,創新宣講形式,讓青春在貢獻中綻放光彩,讓祖國的花朵在實踐中穩步成長。(通訊員卜彩虹、路瑤)

圖為參與人員合影 騰飛玥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