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要堅持精準發力,立足特色資源,關注市場需求,發展優勢產業,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更多更好惠及農村農民。”產業興帶動百業旺,從南到北,鄉村特色產業發展步履鏗鏘。近日,廣西師范大學鄉產破局探索團深入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資源縣金山村,見證當地產業在傳統根基上的創新實踐,感受這片土地上生態與經濟共生共榮的蓬勃生機。實地調研當地特色產業發展實踐,見證這座村莊如何以生態為筆、以創新為墨,在鄉村振興的畫卷上寫下生動注腳。
調研伊始,探索團聚焦金山村特色經濟的重要支柱——羅漢果產業。當地秉持“生態為基、產業為翼、創新為魂”的發展邏輯,成功走出一條從“一棵苗”到“一條鏈”的“甜產業”之路。從種苗培育到果實成熟,歷經約五六個月的生長周期,每年10月起,飽滿的羅漢果便進入收獲季。種植期間,村民們精心呵護每一株作物,人工打頂、打底和授粉等環節雖耗費心力,卻有力保證了果實的優質生長,肥料以有機肥和磷肥為主,嚴守生態種植底線。采摘后的羅漢果先送往縣上烘干,再運回本村加工廠進行加工包裝。由廣西師范大學設計的包裝將地域特色與現代審美結合,成為金山村的“移動名片”。目前,四十多畝的種植規模銷路穩定,部分小果供應給其他廠家深加工提煉甜苷,實現資源梯次利用。

隨后,調研團與金山村駐村第一書記、村民展開深入交流。村支書介紹:“深圳南山區的‘造血式’幫扶給村里帶來了實實在在的變化,捐贈的產業發展基金投入村內產業,收益惠及全體村民;組織的勞務輸出讓年輕人能去深圳參加訂單式培訓,既能學技能,又能多掙錢。”他還提到,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前提下,當地正積極探索特色產業,豐富產業形態,為鄉村振興構建更堅實的產業基礎。

最后,調研團來到資源縣金山福泰養殖場。金山村的養殖產業,堅守著原生態的初心,養殖戶堅持以機子剁碎的豬草和野芋苗為天然飼料,不添加任何人工成分,每一份豬肉都自帶“綠色健康”的品質標簽。養殖場形成了“養殖—排泄物—種植”的生態閉環,豬的排泄物經處理后成為農田肥料,實現資源循環利用。目前,8頭豬的小規模養殖穩步運營,母豬繁殖為養殖規模提供穩定保障。長達一年的自然生長周期,讓豬肉積累了上乘品質,成為市場上備受青睞的原生態產品。這種堅守生態、注重品質的發展模式,為養殖產業注入了持久的生命力。

從生態養殖到特色種植,金山村的產業發展始終扎根本土資源,在傳統智慧與現代理念的融合中穩步前行。未來,隨著產業鏈的不斷完善、內外資源的深度整合,這片土地必將綻放出更燦爛的產業之花,讓鄉村振興的成果惠及更多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