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汽車工業學院鐵脈薪傳實踐團再赴老營革命烈士陵園,追尋紅色記憶傳承鐵道精神
(通訊員 高郁杉)2025年 7月6日早上8點,武當山麓的薄霧還未完全散去,陽光已為老營革命烈士陵園披上一層莊嚴的金輝。湖北汽車工業學院“鐵脈薪傳實踐團”在指導老師馬保青、于海瑩的帶領下,再次踏上這片承載厚重歷史的土地,開啟又一次鐵道兵精神的探尋之旅。
瞻仰烈士紀念碑,緬懷先烈事跡
一進入陵園,實踐團成員們便被莊嚴肅穆的氛圍所籠罩。在革命烈士紀念碑前,大家整齊列隊,靜穆肅立。隨著悠揚低回的樂聲響起,成員們依次向烈士紀念碑敬獻鮮花,并深深鞠躬致敬,表達對革命先烈們無限的崇敬與哀思。這些烈士們為了國家的獨立、人民的解放以及鐵路事業的暢通無阻,不惜奉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他們的英雄事跡深深打動著在場的每一個人,也讓成員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今日和平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
研讀史料典籍,追溯鐵道發展脈絡
在陵園的展覽室內,珍藏著大量有關鐵道建設的歷史資料。實踐團成員們圍坐桌前,在指導老師的協助下,翻開《西線烽火》《鐵道先輩史料畫冊》等泛黃的史料書籍。字里行間,先輩們 “逢山開路、遇水架橋” 的艱苦奮斗畫面逐漸清晰,從開山炸石時的艱難險阻,到護路搶險中的無畏沖鋒,鐵路建設者們在烽火歲月里的偉大壯舉仿佛歷歷在目。成員們或獨立研讀,或兩兩探討,在對這些零散歷史片段的梳理中,逐步勾勒出中國鐵路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艱辛發展歷程,也讓 “艱苦奮斗、無私奉獻” 的鐵道精神在心中深深扎根。
聆聽守陵人講述,感悟堅守的力量
實踐團有幸邀請到陵園負責人陳太燕進行深度講解。陳主任深情地回顧了陵園初創時期的諸多不易,從物資的極度匱乏,到建設過程中的重重困難,但筑路者們憑借著堅定的信念和頑強的毅力,硬是在艱難環境中建成這座承載著歷史記憶的陵園。在 “珍貴瞬間” 展區,他手指一張張舊照,動情地講述著先輩們當年筑路的感人故事,從自制炸藥時的智慧果敢,到在懸崖峭壁間鋪設鐵軌的無畏堅韌,鐵道先輩們用生命和熱血譜寫了一曲曲壯麗的贊歌。他還分享了這些年與不同年齡層參觀者的互動故事,許多人在參觀后深受觸動,感動落淚,老人們則在這里重溫往昔歲月。陳主任的講述,不僅讓成員們對老營烈士陵園有了更全面的認識,更讓那段“巴山汗水起彩虹,蜀道天險變通途”的崢嶸歲月立體地展現在大家眼前,進一步深化了成員們對傳承鐵道兵精神重要意義的理解。這些故事讓實踐團成員們更加明晰了自身肩負的責任,決心要將陵園所承載的鐵道精神傳承下去。
志愿服務獻愛心,緬懷英烈表敬意
活動接近尾聲時,實踐團成員們自發地在陵園內開展了志愿服務活動。他們認真清掃道路,仔細擦拭每一座墓碑,以實際行動向長眠于此的英烈們表達最真摯的敬意與追思之情。在為烈士墓碑擦拭塵埃的過程中,成員們仿佛在與先烈們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進一步加深了對革命精神的理解與感悟。
此次鐵脈薪傳實踐團再次走進老營革命烈士陵園,不僅是一次對鐵道兵歷史的深入挖掘,更是一場震撼心靈的精神洗禮。通過此次活動,成員們對鐵道兵精神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和體會,也更加堅定了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精神血脈的決心。相信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他們將以鐵道先輩為榜樣,把這份崇敬與感動轉化為前行的動力,在新時代的征程中,以青春之我、奮斗之我,為國家的發展、民族的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讓鐵道精神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當青年們的手拂過無名豐碑上的露水,堅定的誓言在蒼松翠柏間回蕩,鐵道兵精神的火種已在他們心中深深扎根。鐵道兵們用血肉筑成的“蜀道通途”,不僅是地理上的跨越,更是民族精神的永恒高度,而這個高度,也必將由一代又一代青年,憑借奮斗與信仰不斷向上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