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 17 日,華南師范大學物院四進永和服務隊隊員熊立走進廣州市黃埔區永和社工服務站,為夏令營兒童帶來一堂別開生面的 “未成年人網絡防沉迷” 教育課程。此次活動通過互動討論、問卷調研等形式,引導兒童們主動思考網絡的利與弊,認識網絡沉迷的危害,為他們筑起一道健康用網的 “防護墻”。
“小朋友們,你們平時喜歡用手機或者電腦做什么呀?” 課堂伊始,授課老師以生活化提問打開話題。“看動畫片!”“成語打卡!” 孩子們的回答此起彼伏。授課老師肯定了網絡的積極作用,繼而讓孩子們進一步思考:“那大家覺得,要是每天花太多時間在網上,會怎么樣呢?” 小朋友們皺起眉頭,列舉出 “沒時間寫作業”“傷害眼睛” 等直觀感受。老師順勢通過列舉貼近生活的例子,引導大家討論 “網絡沉迷” 的表現 —— 比如無法控制上網時間、忽略現實中的玩耍與交流等。孩子們逐漸理解了 “沉迷網絡” 并非簡單的 “喜歡上網”,而是一種會影響生活的不良狀態。為了讓孩子們更直觀地認識沉迷網絡的危害,老師借助生動的動畫短片和案例故事,進一步剖析了網絡沉迷對學習、視力健康、身心狀態及人際交往的多重負面影響,孩子們在聆聽中若有所思,頻頻點頭。
隨后,課堂進入 “支招環節”。老師鼓勵大家思考 “如何才能既用好網絡,又不被它‘困住’”。“定一個上網時間,到點就關掉。”“多和爸爸媽媽一起做游戲,少看手機!” 孩子們積極貢獻智慧,提出多種自主管理方案。老師充分肯定這些方法,并補充了 “有趣內容先記下再看”“主動尋求家人幫助” 等實用策略,共同構建起理性用網的 “行動指南”。
課程特別設置問卷調研環節。服務隊向小朋友們發放了《網絡使用情況問卷》,通過選擇題和問答題的形式,了解孩子們的網絡使用情況。小朋友們通過勾選偏好、反饋時長,為服務隊深入了解兒童觸網習慣提供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
課程尾聲,老師帶領大家回顧核心要點 ——“網絡是工具,不是玩具”“適度用網才快樂”,并鼓勵孩子們爭做 “網絡小衛士”,踐行健康用網,影響身邊伙伴。本次活動以平等對話、互動實踐的形式,有效提升了兒童的網絡風險識別能力和自主管理意識,為家校社合力護航未成年人數字生活提供了生動載體,切實助力孩子們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時,守護住寶貴的童年健康成長空間。
通訊員:熊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