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師范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地標蜜愿,綠富同行”實踐團于7月5日至7月6日前往桂林市陽朔縣,開展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本次實踐聚焦陽朔九龍藤蜂蜜這一地理標志產業,旨在解碼其“綠色發展、富民興村”的振興路徑,以青年學子的實地調研與專業視角,為鄉村特色產業協同發展貢獻智慧。
探訪蜜蜂小鎮,深析產業生態
實踐團首站走進陽朔縣白沙鎮羿春族蜜蜂小鎮,受到小鎮負責人熱情接待。隨后,團隊成員與陽朔縣羿春族蜂業有限公司創始人朱志強、陽朔縣朱橋記蜂業專業合作社社長朱橋記展開深入訪談,解鎖產業發展內核。
朱志強介紹,企業構建了從養殖到深加工的完整產業鏈,每年將20%的總投入用于研發,推動蜂蜜產品創新升級。目前,蜂膠、蜂王漿等深加工產品銷售額已占總銷售額的40%,有效提升了產業附加值。擁有近60年養蜂經驗的朱橋記,則見證了當地蜂業從傳統養殖到規范化發展的變遷——他推動養蜂技術培訓普及,從蜂王培育、蜂種選擇到蜂群管理,將經驗轉化為產業升級的動力,讓科學養殖理念扎根蜂農群體。
圖為實踐團成員與朱志強先生訪談現場
圖為在羿春族蜂蜜小鎮合影
聚焦綠色生產,洞察發展根基
在蜜蜂小鎮的實地走訪中,實踐團近距離觀察了九龍藤蜂蜜的全產業鏈運作。蜜源基地里,成片九龍藤與蜂群形成緊密生態聯動,因生態調整蜜源地后,蜂蜜品質與產量雙提升,直觀展現“養蜂護綠、護綠促蜂”的良性循環。
加工車間內,標準化生產流程貫穿原蜜過濾至灌裝封裝全過程,更以太陽能設備供電實現低碳生產——據了解,陽朔蜂場太陽能板普及率達100%,成為產業踐行綠色發展的生動注腳。此外,當地蜂農普遍不使用蜂藥,廢棄蜂箱多回收利用或作柴燒,樸素的環保意識與企業的綠色戰略形成呼應。
圖為成熟蜂蜜生產技術規范宣貫點
問卷調研基層,匯聚振興合力
為全面掌握產業發展的社會基礎,實踐團先后前往陽朔縣葡萄鎮、白沙鎮開展問卷調研。團隊收集到大量關于蜂業認知的一手信息,涵蓋居民對養蜂業的了解程度、對綠色協同發展的看法等。
圖為在葡萄鎮
實踐團成員表示,此次陽朔之行深刻感受到九龍藤蜂蜜產業的發展活力——地理標志認證帶來20%-30%的產品溢價,深加工延伸價值鏈,綠色理念貫穿全流程,共同勾勒出鄉村特色產業振興的鮮活樣本。未來,團隊將梳理調研成果,為產業優化升級提供青年方案,持續助力“甜蜜事業”在鄉村振興中煥發更強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