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桂林理工大學“一葉興鄉”實踐團隊走進蒼梧縣沁怡六堡茶業合作社,開展了一場以“非遺文化研學”為主題的實踐活動。同學們通過實地參觀、親手操作、文化探源等形式,深入領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六堡茶制作技藝的獨特魅力。
茶園里,80后非遺傳承人師傅親自示范采摘技巧:“要采一芽二葉或一芽三葉,手指捏住芽葉基部輕輕上提,不能用力拉扯,不然會損傷茶樹,也影響茶葉品質。”成員們穿梭在茶行間,按照師傅的指導采摘,聆聽師傅介紹:“六堡茶的品質,從采摘這一步就有講究,只有采得標準,后續的制作才能有好基礎。”短短一小時,不少成員已采滿一小簍,深刻體會到一杯好茶背后的辛勤與不易。
圖為實踐團成員學習采摘茶葉(通訊員 黃昊 攝)
在制茶區,非遺傳承人向同學們演示了傳統殺青工藝。200℃高溫的鐵鍋前,傳承人手掌緊貼鍋底勻速翻炒鮮葉,邊操作邊講解技術要點。同學們不僅近距離觀察了茶葉形態變化,還親身體驗了翻炒過程,感受到傳統工藝對火候把控的嚴格要求。
圖為實踐團成員學習制作茶葉(通訊員 黃昊 攝)
隨后實踐團前往了茶船古道遺址,沿著保存較完整的古道石板路緩緩前行,觀察昔日茶船停靠的碼頭遺跡。在文化展示區,團隊成員詳細閱讀了茶道歷史沿革與茶船運輸圖譜,并參觀了古道沿線的茶商會館、驛站遺址。通過沉浸式的實地體驗,成員們直觀感受到了茶文化與交通貿易、地方經濟之間的密切聯系。
圖為茶船古道示意圖(通訊員 黃昊 攝)
座談會上,傳承人師傅分享了"看茶制茶"的祖傳經驗。他表示,雖然現代機械可以標準化生產,但始終無法替代匠人對茶葉的感知和理解。同學們深受啟發,一名成員在筆記中寫道:"觸摸茶青的瞬間,我明白了非遺傳承不僅是技藝延續,更是一種文化傳承"。
圖為實踐團成員在合作社合照(通訊員 黃昊 攝)
經過此次實踐,團隊計劃后續走進校園,通過主題展覽、手工制茶體驗課等形式,讓更多青年感受六堡茶非遺的魅力,為傳統工藝的活態傳承注入青春力量。
(編輯:董醇創、黃昊、歐睿睿、何綺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