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暑意正濃。南京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青耘行動隊懷揣熱情奔赴安徽臨泉,用三天時間解鎖農業科技的創新密碼、觸摸鄉村振興的鮮活脈搏、探尋歷史文化的深厚底蘊。從實驗室到田間地頭,從工廠車間到村落展館,一場融合知識與實踐的青春實踐課,在臨泉大地上生動展開。
科技賦能農業,解碼綠色發展
在臨泉的各企業單位里,正以科技為筆,繪就著農業新圖景。7月14日上午,青耘行動隊的調研從臨泉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拉開序幕。展廳里,“一心一園四區”的空間格局模型勾勒出園區發展藍圖,實物展品與多媒體動畫交織,將農業科技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的過程娓娓道來。而在臨泉禾美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組培快繁技術讓隊員們驚嘆——一株株新培育的花卉通過科技手段實現快速繁育,體現了農業育種的高效和精準。
圖1 參觀科技展廳 農傳江攝
圖2 講解組培技術 王興悅攝
從花卉育種到畜牧產品加工,科技的力量貫穿其中。7月14日下午,天邦拾分味道工廠里,國際先進的工藝和設備讓農產品加工更加便捷安全。次日上午,安徽柳橋農業有限公司的鵝產業流水線展現了種鵝培育到羽絨加工、熟食生產的過程。隊員們了解到企業“養殖+加工+銷售”的全產業鏈模式,明白現代化不僅是設備的升級,更是產業鏈思維的革新。
圖3參觀加工過程 王興悅攝
圖4講解鵝產業鏈模式 朱月煥攝
科技的溫度還埋藏在生態保護的細節里。同日,小隊成員學習了中環水務的污水處理流程。從格柵過濾到生化反應,從深度凈化到達標排放,隊員們深刻體會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實踐邏輯。而下午的中化MAP展廳,小隊成員們參觀了自走式播種機、智能灌溉設備等新型農機裝備,清楚的體驗到農機裝備的升級讓農民的“腳下活”變得越來越輕松。
圖5參觀污水處理過程 農傳江攝
圖6參觀農機設備 王興悅攝
特色產業破圈,古今農業對話
臨泉的土地上,正以特色為墨,續寫著產業新篇章。7月15日上午,小隊前往中姜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展廳中虎頭姜和佛手小姜靜靜陳列其中,負責人介紹,這些姜因耐儲存、辣味醇厚的特質占據市場,是臨泉土地孕育的“味覺名片”。到了阜陽福碳有限公司后,技術人員的講解更令人耳目一新:以氨基葡萄糖為原料,借助合成生物技術制成的復合肥料,能改善土壤板結鹽漬化,提高土壤肥力。成員們端詳著眼前的肥料半成品,對科技的力量有了更直觀的認識。
圖7了解虎頭姜和佛手小姜 王興悅攝
圖8了解復合肥料 農傳江攝
次日上午,安徽省古西湖金盆地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智能溫室大棚里,菌菇種植上演著“科技+自然”的協同,團隊成員與技術人員交流菌棒培育、環境調控等關鍵環節。從傳統作物到新型產業,臨泉的特色產業始終在“守正”和“創新”中找尋平衡。
圖9講解菌菇種植技術 朱月煥攝
田耕里里看振興,紅色基因潤青春
當腳步從工廠邁向村落,臨泉的故事便以文化為脈,多了幾分歷史的厚度與振興的溫度。7月15日下午,臨泉縣博物館里,從新石器時代的陶罐到明清的農具,這些展品無聲的訴說著這片土地與農業的不解之緣。夕陽下,館外的農田與館內的文物隔空對話,隊員們仿佛觸摸到農業傳承的接力棒。接著,大家來到楊橋鎮孫廟村,與村干部的座談揭開了鄉村振興的鮮活實踐。村容村貌的變遷、種植畜牧的更替、發展中的挑戰與成果都在這場談話中被一一揭曉。“鄉村振興”不再是書本上的抽象概念,而有了具體實例。更別說韋寨鎮吳營村的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紀念館里,一張張老照片、一件件舊物重現著革命歲月。“狹路相逢勇者勝”的精神,與隊員們腳下的鄉村振興路遙相呼應——前輩們用熱血開辟道路,如今的青年用知識建設家鄉。
圖10隊員與孫廟村村支書的座談 農傳江攝
圖11隊員在千里躍進大別山紀念館合影 農傳江攝
三天調研,從實驗室到田野,從工廠到村落,青耘行動隊的隊員們用腳步丈量臨泉大地,用眼睛發現科技力量,用心靈感悟鄉村脈動。這場融合農業科技、鄉村振興與紅色文化的實踐課,不僅讓 "科技興農"的種子在心中扎根,更讓青年學子的責任與擔當在實踐中生長。臨泉的故事還在繼續,青耘行動隊的青春實踐,也永遠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