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興則鄉村興。實踐隊聚焦科左后旗產業發展,從傳統農業到新興業態,探尋鄉村振興的“致富密碼”。

在五官村的田間地頭,水肥一體化設施正在運轉:埋在地下的滴灌帶精準輸送水和肥料,農戶通過手機APP就能控制用量。“以前澆水漫灌,一畝地得300方水,現在滴灌只要80方,化肥也省了三成,畝產還提高了15%。”種植戶的話讓隊員們看到科技對農業的賦能。實踐隊還幫助農戶分析數據,提出“根據土壤墑情動態調整水肥配比”的建議,助力進一步提質增效。

走進村里的致富工坊,繡著蒙古族紋樣的圍巾、手工編織的草柳制品整齊排列,幾名婦女正對著手機直播帶貨。“以前手工藝品賣不上價,現在通過直播,一條圍巾能多賣20塊,一個月能掙三四千。”工坊負責人笑著說。隊員們發揮專業所長,幫工坊優化直播腳本、設計產品包裝,并聯系學校社團協助推廣,“希望讓這些帶著民族特色的手工藝品走出草原。”

調研中,“七心小橋”的故事令人動容。這座連接村內外的小橋,是村民自籌+政府補貼修建的,橋雖短,卻打通了農產品外銷的“最后一公里”。“以前收玉米,車進不來,全靠人扛;現在卡車直接到地頭,成本降了不少。”村主任說,小橋還帶動了周邊采摘園發展,周末來的游客多了,農家樂生意也火了。實踐隊由此意識到,基礎設施建設不僅是“硬件”,更是激活產業的“開關”,而產業振興,正是要在這樣的“點線面”結合中持續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