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7日,華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向客之音”突擊隊赴廣東省汕尾市陸河縣河田鎮陸河實驗學校(高砂校區)開展廣東大學生志愿服務“百千萬工程”專項行動。突擊隊以“書寫青年砥礪華章,賡續優秀客家文化”為宗旨,扎根廣東省汕尾市陸河縣的美育教育,帶領當地的學生,走向鄉村大舞臺,共同唱響“客家音樂”的新時代樂章。
廣東省汕尾市陸河縣是華南師范大學的“百千萬工程”的重要實踐地之一。突擊隊在帶小學生走上舞臺的過程中,用客家歌曲搭建起文化傳承的橋梁,從課堂上的耐心教學到舞臺上的自信演唱,客家文化的種子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悠揚的歌聲里,是認同的回歸、是傳統的延續、更是文化的蓬勃傳播。
一、深入當地:“老”文化急需“新”血液
課堂之上,“向客之音”突擊隊隊員播放融合現代元素的客家音樂《Hakka客家》,笑著提問:“這幾首歌,知道源自哪里嗎?”學生們面面相覷,沒人想到這些動感節奏竟脫胎于古老的客家山歌。排練客家歌曲時,一位同學一直待在角落,嘴巴緊閉。彭同學支支吾吾地說:“老師,我不會用客家話唱這個……要不我還是不上了吧!”孩子們對客家音樂的陌生,恰似一道無形的隔閡,既顯露出對本土文化的疏離,也映照出傳統音韻在年輕一代中傳承的微弱現狀。
圖為隊員了解學生講客家話的情況。王藝霏 供圖
客家文化是中國漢族重要的民系文化之一,由客家人在漫長遷徙與定居過程中形成,融合了中原文化與南方原住民文化特質,包含獨特的語言、民俗、藝術、建筑等,是中華文化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廣東省汕尾市陸河縣立縣于1988年,是中國最年輕的客家縣,又是榕江和螺河水系發源地,具有獨特的客家風情和客家文化,被譽為“客俗桃源”。
然而,當前客家文化的傳播面臨諸多挑戰:年輕一代對客家話、傳統山歌等文化符號的熟悉度降低,部分人認為其“老派”而缺乏親近感;現代流行文化的沖擊下,客家傳統藝術的傳承土壤逐漸萎縮,不少富有特色的民俗、技藝面臨后繼乏人的困境;加之系統化傳播渠道不足,導致客家文化在年輕群體中出現認知斷層,其獨特價值未能被充分感知與認同。
二、美育教育:“小”課室藏著“大”夢想
基于此,“向客之音”突擊隊隊員們一句句教唱客家童謠。手把手糾正客家話發音,將傳統山歌改編成合唱曲目反復排練。白板上不時寫下“月光光,秀才郎”等客家諺語,
黑板旁貼著客家山歌的簡譜手稿,隊員們用“你一言我一語”的互動教學,讓孩子們在逐字逐句的模仿中慢慢走近客家文化。
在“向客之音”突擊隊的課堂里,曾經對客家話羞于開口的學生,漸漸能跟著節奏哼唱客家小調;原本覺得客家文化“老土”的孩子,開始主動用剛學會的客家話和隊員們打招呼,
一起排練客家歌曲《Hakka客家》從陌生到熟悉的轉變,正讓沉睡的本土記憶慢慢蘇醒。
圖為陸河縣團委葉晴子書記、汕尾市教育局副局長雷聰聰來到排練現場。鐘曼祺 供圖
圖為隊長曾麗敏帶領小朋友排練客家歌曲。鐘曼祺 供圖
突擊隊指導老師郭小剛不辭辛苦來此,指導隊員小朋友們排練《Hakka客家》。陸河縣團委葉晴子書記、汕尾市教育局副局長雷聰聰也來到排練現場,表達對隊員們和小朋友們排練效果的贊許。
三、青春舞臺:“老”故事化作“新”旋律
“我第一次站在這么大的舞臺,好激動!”在開始之前彭同學激動地和隊員講。舞臺之上,“向客之音”突擊隊帶領學生站上鄉鎮大舞臺,齊聲唱響《若思念便思念》。“月光光,秀才郎”的熟悉歌詞從孩子們口中傳出,稚嫩卻清亮的歌聲里,藏著對“客家根脈”的悄然共鳴,也讓文化歸屬感在旋律中慢慢扎根。
在“向客之音”突擊隊的帶領下,學生們從課堂學唱到舞臺綻放,一句“若思念便思念”唱透了對本土文化的親,曾經的疏離正化為深深的認同。
圖為曾麗敏和小朋友們合唱《若思念便思念》。郭瀅瀅 供圖
前奏響起,隊員們輕聲引導,孩子們跟著節奏,用清脆童聲唱響《Hakka客家》:“天下客家,天下為家,有日頭個地方就會有涯客家人。”一字一句,從最初的羞澀生疏,到后來的自信大方,孩子們在歌聲里感受著客家先輩萬里遷徙、自強不息的精神,從“客家人,桑梓情,五湖四海客家音。”中,體會到客家文化獨特的韻味。
圖為曾麗敏和陳奕靖帶領小朋友們合唱《Hakka客家》。譚雨琦 供圖
這場舞臺表演,是文化的傳遞,更是心靈的觸動。學生們在《Hakka客家》的歌聲中,對客家文化的歸屬感愈發強烈,讓客家文化在鄉鎮舞臺上熠熠生輝,傳承延續。演出結束后,彭同學表示她會繼續學習客家文化,不僅明年突擊隊再來的時候可以唱給突擊隊員們聽,而且她也想唱給更多之前像她一樣不熟悉客家文化的同學們聽。
夏風如歌,繁星為譜。向客之音突擊隊正以教育為指揮棒,在鄉野間排練一場關于成長與希望的不朽交響。
(通訊員:鐘曼祺 王藝霏 譚雨琦 郭瀅瀅 曾麗敏 陳奕靖 張舒逸 莊茵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