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南通大學莫文隋“聚彩育苗”志愿服務團隊走進南通市崇川區幸福社區活動中心,開展“指尖非遺剪影,青春匠心傳承”主題活動。大學生志愿者們以紅紙為卷,刀剪作筆,帶領社區兒童親身體驗剪紙藝術的魅力,在方寸之間感悟中華千年智慧,為非遺文化傳承注入青春活力。
溯源:方寸間的千年智慧
中國剪紙又稱刻紙,以剪刀或刻刀在紙上鏤刻花紋,賦予薄紙以透空靈動的藝術美感。用于裝點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動的民間藝術,也是中國漢族最古老的民間藝術之一。它不僅是裝點生活的工藝品,更是節慶民俗中傳遞美好祝愿的重要載體。2006年,剪紙藝術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文化價值得到國家層面的確認與保護。
為傳承剪紙文化底蘊,感受傳統文化魅力。南通大學莫文隋“聚彩育苗”志愿服務團隊開展了一場中國剪紙的特色手工活動。志愿者們深入淺出地介紹了剪紙的悠久歷史:從先唐時期的薄片鏤雕技藝奠基,到唐代的職業化發展,再到明清時期的鼎盛與全民化普及。孩子們了解到,歷經千年演變,剪紙已發展出單色、彩色、立體等多種形態。精彩的講述激發了孩子們濃厚的好奇心與動手熱情,他們躍躍欲試,渴望親手觸碰這份源自指尖的匠心傳承。
圖為小朋友與志愿者進行互動 許子揚/攝
體驗:巧手裁出紙上乾坤
當剪紙藝術的源流與魅力在孩子們心中播下好奇的種子,活動便自然地過渡到最具感染力的實踐場域——親身體驗。這里,知識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化作了指尖的觸感與紙間的律動。志愿者詳細演示了剪紙的基本步驟,從紙張的對角折、對邊折等基礎折疊法,到用鉛筆繪制五角星、花朵等簡易圖案,再到安全使用剪刀進行裁剪的技巧。孩子們在志愿者一對一的指導下,全神貫注地投入創作。
圖為志愿者教小朋友制作剪紙 吳語涵/攝
孩子們手持剪刀,細心裁剪,在紅紙上勾勒著自己的想象。專注的神情凝聚著耐心與對傳統的敬意。一張張普通的紅紙,在稚嫩而認真的手中逐漸綻放出別致的圖案,如同在指尖盛開的藝術之花。完成作品后,孩子們興奮地相互展示,發出由衷的感嘆:“原來一張紙、一把剪刀,就能剪出一個大千世界!”親身體驗讓抽象的“非遺”概念變得真切可感。孩子們在親手裁剪的過程中,不僅體驗到了創造的樂趣,更真切地“觸摸”到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溫度與厚度——那份在匠心中凝結的巧思、那份在傳承中蘊含的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這份源于實踐的深刻體悟,正是文化認同與傳承意識最堅實的基石。
傳承:播撒文化自信的種子
此次活動不僅是一次手工藝教學,更是一場生動的文化啟蒙。通過講解與親手制作,孩子們認識到,剪紙不僅是精美的工藝品,更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情感的結晶,是值得珍視與守護的文化瑰寶。“我要把今天做的剪紙送給朋友!”孩子們質樸的表達,流露出對這份技藝的喜愛和分享的愿望。一顆顆關于文化認同與傳承的種子,悄然播撒進他們的心田。
非遺剪紙的傳承,其意義遠超越技藝本身的延續,更在于傳遞其背后深厚的民族精神與文化價值。南通大學莫文隋“聚彩育苗”志愿服務團隊以剪紙為媒,聚焦非遺保護,不僅為社區兒童的暑期生活增添了亮麗的色彩,更在他們心中植下了熱愛傳統文化、自覺擔當傳承責任的信念。這份由青春守護的匠心,終將在未來生根發芽,綻放出更加絢爛的文化之花。(通訊員 滕飛玥卜彩虹)
圖為參與人員合影 許子揚/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