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國家語言文字事業發展規劃,助力鄉村振興戰略,西北師范大學“鹿鳴昭昭,禮韻普聲”推普實踐團于近日赴禮縣羅壩鎮徐李、鞏河村開展了為期一周的實踐活動。實踐團緊扣鄉村發展需求,以推廣普通話為紐帶,結合文化調研、教育幫扶等形式,為鄉村發展架起了語言溝通的橋梁。
課堂里的“推普韻”:童聲誦出鄉土情
實踐團立足鄉村兒童語言需求,精心設計“普通話+”系列課程,通過精準教學與多元體驗相結合的方式,讓語言學習既扎實有效又生動有趣。團隊成員通過設計口部操、聲調游戲等基礎訓練,系統提升發音水平;開展詩文朗誦、手工創作等活動,培養表達能力;教唱愛國歌曲、共讀行為守則,實現語言能力與品德教育的雙提升。豐富的課程設置讓普通話學習既扎實又生動,有效促進了孩子們綜合素質的提高。
村戶間的“連心橋”:鄉音共話振興路
為進一步掌握當地村民語言使用現狀與需求,將推普工作與鄉村振興緊密相連,實踐團成員深入徐李、鞏河兩村開展入戶調研。通過“宣傳+問卷”相結合的方式,詳細了解村民語言使用情況,為后續工作提供數據支撐。同時調研中收集的家長反饋,既驗證了實踐團前期的教學成效,更為后期課程優化提供了重要參考依據。
儀式上的“同心結”:攜手織就未來夢
實踐團結課儀式現場,實踐團帶隊教師總結推普成果并表達感謝,村委會負責人對此次實踐活動給與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評價。實踐團成員為每一位孩子精心準備了小禮物,題寫祝福明信片,凝望著孩子們純真的笑臉,不舍之情油然而生。課堂上的歡聲笑語、作業本上的稚嫩筆記,早已化作心中最珍貴的羈絆。
行思中的“青春志”:沃土深植育人根
實踐團成員梁藝感悟到:師范生的學業遠不止于課本,教育事業的根基深植于廣袤大地。孩子們純真的笑容、鄉親們殷切的期盼,讓她更堅定了未來的方向,站上講臺,不僅要傳授知識,更要懷揣著對鄉土的熱愛和對人民的赤誠。
“暑期社會實踐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途徑,此次推普實踐活動,同學們不僅用專業所長服務鄉村發展,更在實踐中錘煉了本領、增強了擔當,真正實現了在服務中成長、在奉獻中成才”。實踐團指導教師張碧全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