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大學“綠野尋蹤”調研團解碼黃三角農高區鹽堿地綠色轉型之路
7月26日,山東大學“綠野尋蹤”暑期調研團走進山東省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與農高區黨政辦公室副主任孫建一等高區相關負責人深入交流,解碼黃三角農高區鹽堿地綠色轉型發展之路。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農高區的發展始終繞不開這個道理。種業是農高區發展的核心特色產業,也是關系國家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攥緊中國種子,才能端穩中國飯碗。”黃三角數字農業產業園瞄準種業自立自強,建起“五位一體”育種創新體系,耐鹽新品種在這片白土上長出了麥浪翻滾、豆莢飽滿的好收成。“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農高區按照“產學研+育繁推”發展模式,聯合先進種業公司、鄉村振興推進聯盟,實現從培育、生產到銷售的上下游全鏈條建設,讓“實驗室里的學問”變成了農民手里的真金白銀。
2025年上半年,園區12.49萬畝小麥收了6.4萬多噸,秋糧地里玉米、大豆、高粱各展所長,肉蛋奶、水產品、瓜果蔬菜樣樣不缺,冰美人葡萄、七彩番茄這些“特優精”農產品,在高標準溫室大棚里喝著“定制水肥”,被智能設備全面把控——這些亮眼成績的背后,是無數農高區建設者持之以恒、勤懇付出的成果,堅持把每一份健康送到消費者餐桌。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關注黃三角國家農高區發展建設,農高區嚴格遵循黨中央決策部署,依托《黃三角農高區鹽堿地農業特色產業發展支持政策》支持,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財政補貼、技術培訓樣樣不少,推動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扎穩根基。
聊到挑戰與需求,負責人坦言,目前園區仍存在著科技成果轉化率低,企業轉型升級動力不足,產業鏈上下游不暢通等相關問題,下一步,園區將著力解決農產品生產“缺標”問題,拓展鹽堿地特色產業增值空間,實現農產品多元化開發、多層次利用、多環節增值。

“從農田到餐桌”從來不是簡單的鏈條,而是政府、企業、科研機構擰成的“一股繩”,每一環都系著百姓的獲得感,守護好每一口放心糧、安心菜,就是守護最真切的民生溫度。風吹麥浪,我們的腳步更加堅定。未來,“綠野尋蹤”調研團將持續追蹤鹽堿地農業發展方向,為綠色農業發展貢獻力量。
圖/張鈺琪 文/潘姝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