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積極響應國家非遺保護傳承的號召,推動非遺文化傳承發展,厚植文化自信,助力文旅發展、鄉村振興,近日,浙江財經大學“‘灶’亮未來”實踐服務團赴嘉興海鹽,深入開展灶頭畫調研宣傳活動。
“有家必有灶,有灶必有畫,有畫必吉祥。”灶頭畫,又稱“灶畫”“灶花”“灶壁畫”。自古以來,在嘉興,灶頭是家的象征,灶頭畫凝結著百姓向往美好生活的樸素愿望。2011年6月,作為嘉興灶頭畫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海鹽灶頭畫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遺代表作名錄。隨著傳統柴火灶逐漸被現代廚具取代,灶頭畫依附的載體逐漸消失,灶頭畫保護與傳承傳播面臨新挑戰。實踐團通過參觀走訪、訪談非遺傳承人、發放調查問卷和宣傳冊、深入村民家中了解實情等多種形式,深入了解灶頭畫的歷史脈絡、發展現狀和面臨挑戰,積極向公眾宣傳灶頭畫,助力灶頭畫保護與傳承傳播。
古藝神韻,博物啟智
在海鹽縣博物館、海鹽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團隊成員穿梭于展廳之間,仿佛穿越時空,感受非遺灶頭畫文化的魅力。看著一件件展陳,團隊成員由衷贊嘆灶頭畫的精美和勞動人民的巧思。
海鹽縣是浙江最早的建制縣之一,非遺資源豐富且獨具特色。灶頭畫歷史悠久,是民間藝人以灶頭為載體,在灶壁墻各個部位上繪制十多幅圖案所組合而成的一種民間美術形式。通過參觀海鹽縣博物館和海鹽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實踐團成員對海鹽縣和灶頭畫的歷史脈絡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直觀感受灶頭畫獨特的美學魅力與深厚的歷史底蘊,也更加深刻體會到非遺傳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進一步增強了實踐團成員傳承傳播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尋路問道,明晰方向
在海鹽非遺保護中心,實踐服務團訪談了相關干部。浙江省人大代表、海鹽非遺保護中心主任浦云峰介紹了灶頭畫的地方政策支持、傳承人隊伍現狀、面臨的挑戰、開展工作和未來計劃等情況。近年來,海鹽在灶頭畫進景區、進校園、打造非遺體驗點、舉辦文旅節等多種方式的基礎上,還舉辦全縣灶頭畫比賽、承辦全市灶頭畫比賽和全市少兒灶頭畫比賽等大型活動,積極推進灶頭畫的保護傳承。海鹽非遺保護中心干部還與實踐團隊成員分享了自己與灶頭畫的難忘而溫情的故事。
在海鹽縣文旅局,相關干部重點介紹了通過開發文創產品灶頭畫冰箱貼提升附加值等諸多舉措,推動灶頭畫傳播得更遠;希望更多的社會公眾、有志之士和年輕人加入到保護傳承發展灶頭畫的行列中,讓灶頭畫“留”得住、“傳”得開、“活”得好。
灶頭生花,匠心
在豐義村非遺文化體驗館,實踐服務團與灶頭畫省級傳承人趙生波大師進行訪談。趙大師回憶了學藝歷程。10歲開始跟隨父親學習灶頭畫,迄今為止,已經繪制3500余幅灶頭畫,多次獲得市、縣灶頭畫比賽一等獎。創作的《花籃灶》成功入選國家級“過年——春節主題展”。出版作品集《江南傳統灶頭畫》。受到央視專訪,為全國首次關注嘉興灶頭畫打開新局面。
趙大師回顧了嘉興灶頭畫演變歷程,源于上古時代,產生于漢代,發展于唐宋,流行于明清,盛行于民國后。萌芽階段,匠人們用鍋底灰調和或墨汁涂成黑色,創作出黑白色結構圖案的白水灶。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灶頭畫進入轉型期,紅、黃、藍的引入打破了單色局限,開啟了三原色灶頭畫。匠人們把早期的黑白色與三原色有機融合,使灶頭畫色彩更艷麗,對比更強烈,再加上造型精美如花籃,誕生了花籃灶,展現出成熟的藝術形態。
趙大師認為,傳承灶頭畫技藝,要在原有特色的基礎上,融入現代元素。趙大師首次以灶頭畫形式展現《清明上河圖》。實踐團成員還了解到,趙大師通過開通個人抖音號、開設灶頭畫體驗班、進學校宣講等方式身體力行宣傳推廣灶頭畫,展現灶頭畫的魅力。
迭代升級,教育傳承
在近日授牌的嘉興灶頭畫傳承學校——通元小學,實踐服務團參觀了“灶韻長廊”,看到長廊陳列的真實灶頭,贊嘆匠人過硬的畫灶頭技藝,畫的直線猶如尺子一樣直,圖案也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團隊成員還覺得真實灶頭與前期調研體驗的微縮模型有著一定差異。趙大師認為,“灶韻長廊”實現了非遺“‘見人見物見生活’的狀態”。
實踐團成員看到了通元小學在灶頭畫傳承與傳播中由原先在教室、紙張或者微縮模型上教學到真實灶頭上教學實踐的迭代升級,近距離感受了通元小學浸染的灶頭畫文化氣息。
灶火新生,能源傳承
在雪水港村,實踐服務團見證了傳統灶火與現代科技的有機融合。在雪水港村非遺體驗館,團隊成員了解到,這個曾以柴火灶為生活核心的村落,首創土灶“柴改電”模式,在不改變土灶原貌的基礎上,在灶底安裝電磁灶,實現了能源轉型,但灶頭畫的元素被巧妙融入建筑裝飾、生活用品中。
實踐服務團深入到村民家中,一位奶奶現場演示了改造后的灶頭,說:“柴改電,環保又省力,灶頭畫不能省,比原先還漂亮!”據了解,以前燒一頓飯約需3公斤柴,現在使用電灶燒一頓飯電費約0.4元,全村使用電灶后,一年可減少柴火消耗約8.6噸,減排硫氧化物0.36噸。雪水港村農家土灶“柴改電”被列入全國鄉村振興優秀案例。
實踐團成員認識到能源形式在變,但灶頭畫承載的祈福文化從未改變,體現了百姓對文化根脈的堅守和對美好生活的永恒追求。
雙線問卷,洞察需求
調研期間,實踐團成員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雙線問卷”模式,征求意見,集思廣益,洞察公眾對灶頭畫保護與傳承傳播的需求。線下,請受訪者填寫調查問卷,發放自行制作的灶頭畫宣傳冊,配套開展宣講,進行隨機訪談,確保調研的地域代表性。線上,采用電子問卷方式,借助社交媒體等渠道開展調查,廣泛收集信息,拓展調研的廣度。
“一灶一畫一世界,幾筆幾色幾春秋。”本次實踐活動中,團隊成員增進了對非遺灶頭畫發展現狀的了解,深刻認識到灶頭畫的保護與傳承傳播任重道遠,更增強了進行灶頭畫保護與傳承傳播的決心。后續實踐服務團將深入梳理調研資料,通過線上宣傳和線下進社區、進校園、走出國門等多維傳播途徑,講好灶頭畫故事,守護灶間煙火氣,助力灶頭畫走向更廣闊的舞臺,促進文旅深度融合,賦能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真正實現“‘灶’亮未來”的實踐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