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鄉村振興的壯美畫卷上,江蘇揚州寶應縣正以色彩為筆、以農房為布,譜寫著新時代的鄉村華章!依托省委駐寶應縣鄉村振興工作隊牽頭建設的“百校聯百縣興千村”行動,寶應縣“農繪振興•鄉見未來”鄉村振興彩繪大賽現正火熱進行中,為荷鄉寶應注入青春色彩與振興動能。
大賽緊扣“產業興、生態美、鄉風好、治理優、生活富”核心主題,旨在實現高校藝術創造力與寶應鄉土文化的深度融合。來自南京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園藝學院、智慧農業學院、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的青年學子,與寶應本土藝術愛好者組成六支參賽隊伍,分兩批次奔赴寶應5個鎮(區)、9個特色村莊,在12面農房墻體上揮灑創意,用斑斕色彩講述鄉村振興的動人故事。

圖1 團隊成員彩繪照片 李亞軒通訊員攝
烈日下執筆 白墻間生花
生命科學學院“除草減藥,綠色生態”實踐團在安宜鎮賈橋村,以寶應標志性的荷花、白鸛和豐饒的稻麥田為核心元素,描繪出一幅自然生態與農業發展和諧共生的畫卷,寓意生態保護、文化傳承與經濟繁榮的共生共榮,為建設“和美賈橋”增添藝術注腳。
園藝學院“秾心繪錦繡,彩墨傳香韻”團隊在龔陳村,精心設計了新穎獨特、互動性強的可打卡墻繪方案。隊員們僅用兩天就完成了一幅墻面的繪制,其作品迅速成為村中亮點,吸引村民紛紛駐足稱贊,為鄉村環境美化與文化氛圍提升注入鮮活力量。
智慧農業學院團隊則分赴軍師村與西蕩村。在軍師村,他們巧妙融合當地蓬勃發展的葡萄種植產業與荷鄉風貌進行創作,并深入田間地頭調研;在西蕩村,他們緊扣“荷韻水鄉”主題,突出荷藕產業與生態旅游特色,創作前積極聽取村干部意見,力求作品深度契合村莊靈魂。
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丹青染鄉韻,生態繪長廊”寶應生態彩繪實踐團赴徐莊村和鄭和村。在徐莊村,圍繞“鄉村振興”主題,描繪現代化廠房等展現產業發展和生活改善的圖景,并融入AI直播帶貨場景以描繪鄉村新經濟,點綴荷花呼應荷鄉風貌,繪制產業興、生活美、科技強的現代鄉村藍圖。在鄭河村,聚焦農耕文化根基,刻畫省級非遺“鄭河干糕”的制作技藝與傳承,描繪秀麗田園風光與豐收場景,展現農民的滿足和鄉村生機。

圖2 部分彩繪成果照片 李亞軒通訊員攝
嚴苛選佳作 賦能繪鄉村
為確保大賽評選兼具專業高度與鄉土溫度,主辦方采用了創新的“專家評審+大眾評審”雙軌機制。專業評審團由縣委宣傳部、農業農村局、團委及鄉村振興工作隊專家組成,評分占比70%,重點聚焦作品的美觀度、主題契合度、技術完成度及與鄉村環境的融合效果。大眾評審占比30%,由網絡公開投票(通過寶應融媒體公眾號進行)和村民代表評分構成,確保作品不僅具備藝術價值,更能真正服務鄉村、打動鄉鄰。
大賽設立特等獎1項、一等獎2項、二等獎3項及優秀獎若干,所有獲獎團隊將獲頒榮譽證書及相應獎勵。評選過程堅持公平公正,嚴禁刷票,最終結果將綜合評審意見公示產生。
實踐礪真知 青年識鄉愁
深入寶應的實踐經歷,成為參賽學子們彌足珍貴的社會課堂和心靈洗禮。“炎炎夏日,每一筆都是藝術與鄉村碰撞的火花,更是團隊堅持的印記。”生命科學學院吳彥霖在探訪荷園與荷藕基地后感嘆,“目睹‘一粒藕’到‘千般品’的產業鏈,感受村民樸實的笑容,我們觸摸到了鄉村振興背后的民生溫度。此行是用色彩裝點鄉土,用腳步丈量發展,用行動詮釋青年責任。”
“驕陽下的汗水、爺爺奶奶們的聲聲夸贊、村支部的熱情款待,都是獨特體驗。”園藝學院呂淑娟深情回憶,“顏料或會褪色,但這些記憶終將如靜水流深,在腦海中與鄉野一樣地久天長。”
智慧農業學院張明軒則視其為“一場鮮活的成長課”:“田間地頭的泥土香、農戶樸實的話語,讓課本理論有了溫度。看著參與的項目落地生根,才真切明白‘實踐出真知’的分量。”
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李亞軒感慨道:“一新古對照,一銳厚交融。徐莊廠房直播顯產業新銳,鄭和村非遺豐收承古韻厚脈。兩股力量在鄉野交織同鳴,讓我們真切觸摸到振興中的產業文脈交相輝映的蓬勃生機。”
這場青春與鄉土的“雙向奔赴”,已在荷鄉大地絢麗綻放。每一筆彩繪,都是青年學子獻給鄉村振興的熾熱宣言和堅實足跡。隨著第一批次作品的落成,活動一期圓滿收官,但這更是充滿希望的嶄新起點。寶應縣將持續深化校地合作,推動更多文創活動扎根鄉村沃土,讓藝術真正成為激活鄉土、凝聚人心的紐帶。
我們期待這些斑斕畫卷喚醒更多鄉村自信,引動“鳳還巢”;更誠邀天下青年才俊,再執畫筆,共赴荷鄉之約,續寫藝術賦能鄉村振興“雙向奔赴”的壯麗新篇!

圖3 團隊合照 李亞軒通訊員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