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張粵 方政民 丁冰潔 王徐爽)為了傳承中華傳統文化,鍛煉青少年的動手能力,激發青少年的創造力。7月14日,三峽大學基礎醫學院“鄉”遇助夢實踐隊聯合宜都市陸城街道驛馬沖村開展“漆韻扇影,傳承匠心”主題暑期愛心托管班。二十余名鄉村青少年在團隊志愿者的指導下,通過理論學習與手工制作相結合的方式,沉浸式體驗楚地漆藝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活動伊始,志愿者圍繞漆扇的歷史、工藝與文化內涵展開講解。從商周起源到明清鼎盛,志愿者簡述了漆扇在華夏文明中的發展脈絡,并介紹了天然大漆的特性、以及“三涂九染”的傳統工序。志愿者以“梅蘭竹菊喻君子”“蝙蝠銜壽表福壽”等為例,闡釋了漆扇中的民俗寓意與禮儀文化,幫助孩子們快速理解傳統工藝背后的精神內核。
在實踐環節,志愿者耐心指導小朋友們勾勒輪廓、調配色彩,他們在志愿者指導下自己動手制作漆扇。從冷暖色系的對撞,到點金工藝的創新,小朋友們進行傳統技法與現代審美的融合創作。經過近一小時創作,原本素凈的扇面變成了一幅幅充滿童趣的作品,孩子們興奮地展示著自己的非遺大作。
活動尾聲,驛馬沖村黨委書記曹小蘭總結道:“本次漆扇活動每一筆都承載著文化傳承的希望,是‘實踐育人+文化傳承’模式的又一次創新探索。志愿者將專業知識轉化為服務,孩子們在動手實踐中感知傳統魅力,驛馬沖村則為校地合作搭建了堅實平臺。未來,我們將持續深化與三峽大學的共建機制,讓更多青年學子在服務社會中成長,讓更多非遺技藝在代際傳遞中煥新。”
本次實踐是驛馬沖村“校地共建”模式的深化成果。活動通過非遺技藝傳習,為鄉村青少年傳統文化教育提供可推廣范式,校地雙方以文化為紐帶、以實踐為橋梁,共同書寫"民生溫度+文化厚度"的生動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