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2日,武漢鐵路職業技術學院醫療與護理學院“赤心青音”黨史學習教育實踐團成員周思雨等一行來到湖北省鄂州市徐國莊,這是她們今年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的第二站。此行她們將尋訪自己童年記憶里那位溫暖的白大褂爺爺——81歲高齡的徐瑞鋒醫生,“小時候發燒,家里人就牽著我來這兒,徐爺爺總先給我顆糖,再用冰涼的聽診器貼在我背上。”彼時的鄉鎮醫療資源匱乏,衛生室里最像樣的設備是一臺老舊血壓計。徐瑞鋒卻憑著一雙腳走遍全村,用草藥和針灸守護著鄉親們的健康。如今一轉眼,他已扎根鄉鎮基層50余年,從青春到耄耋,用行動堅守在鄉村的廣袤大地上。
日常工作:腳步丈量的健康防線
初見徐瑞鋒醫生,他剛結束上午的診療工作。在與他的交流中,我們對村醫的工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八小時?那是寫在墻上的規矩,實際情況往往更長,根據村民的需要來隨時開展工作。”當被問到工作時長和內容時,徐醫生娓娓道出了鄉村醫生的日常。在日常診療中,徐瑞鋒始終秉持“治療為輔,預防為主”的工作原則。每天清晨,他做的第一件事便是細致打理衛生室的衛生,從診療臺消毒到藥柜整理,每個角落都不放過。“不同季節有不同的多發病,得心里有數。”他解釋道,比如春夏交替要留意腸道傳染病,秋冬則需警惕呼吸道疾病,連疾病高發的區域、常見的發病時長都要一一記在心上。
面對前來看病的村民,無論病情輕重、家境如何,徐瑞鋒都會耐心解答疑問。比如在診療結石病患者時,他總會仔細詢問飲食起居,排查病因:“是喝水少了,還是常吃辛辣油膩?得找到根兒,才能從源頭上預防。”診療時,金銀花露、草藥等預防性藥物是他的常用選擇,既緩解癥狀,也能降低復發可能。“病人的需求就是我的工作時間表。”徐瑞鋒說。村里老人多、行動不便,清晨五六點上門測血壓、深夜十一點出診輸液是常有的事。有村民要下地干活,他就提前開診;有學生放學后才能來看病,他便延后下班時間。“只要有人喊一聲,不管啥時候都得去。”這句樸實的話,道出了村醫隨叫隨到的職業常態。
鄉村醫療現狀:方便與挑戰并存
談及村民就醫體驗與鄉村醫療服務現狀,徐瑞鋒的語氣里帶著復雜的感慨。他坦言,當前鄉村醫療仍以治療為主要抓手,預防工作雖在推進但力度尚淺。“最核心的還是得把醫療技術提上去。”他直言不諱,農村醫療水平與城市存在明顯差距,這種差距在診斷環節尤為突出。
“就拿中醫來說,望聞問切能看出些門道,但真要精準判斷,還得靠儀器。”徐瑞鋒舉例,村里曾有位尿血的患者,他通過觀察癥狀初步推測可能是腎臟問題,卻因缺乏尿常規檢測設備,無法確認具體病因,“只能憑經驗排除最危險的情況,再建議去城里做詳細檢查,心里總懸著塊石頭。”這類因設備短缺導致的診斷局限,在基層并不少見,也直接影響著治療效果的精準度。
不過,徐瑞鋒也真切感受到了變化。“這兩年國家政策往基層傾斜,衛生室里的常用藥越來越全,血壓計、血糖儀這些基礎設備也配齊了。”他指著診室里的藥架,“以前村民頭疼腦熱都要往鎮里跑,現在感冒發燒、高血壓調理這些常見病,在村里就能解決,省去了來回奔波的麻煩。”這種看得見的改善,讓他對鄉村醫療的未來多了份篤定。
期望與展望:加固基層健康防線
當被問及若有政策支持,希望在哪些方面改善基層醫療時,徐瑞鋒沉思片刻后說道:“首先還是醫療技術層面,希望能有更多培訓機會,讓我們村醫能接觸到最新的醫療知識和技術,這樣診斷和治療水平才能提上去。”他進一步補充,在設備方面,盼著能配備一些基本的檢查儀器,“像心電圖機、小型化驗設備這些,有了它們,給村民看病就能更有底,服務也能更到位。”而在中醫方面,徐瑞鋒也有自己的期待:“希望能加強中藥材的供應和管理,讓中醫在鄉村醫療里發揮更大的作用。”
徐瑞鋒醫生的故事,是無數鄉村醫生的真實寫照。他們在基層默默付出,用行動詮釋著責任與擔當,溫暖著鄉村的每一個角落。如今,我已不再是當年那個怯生生躲在家人身后看病的小女孩,也漸漸成長為一名即將踏入醫護行業的準從業者,徐瑞鋒爺爺身上折射出的職業精神和醫護從業者的職業價值觀深深的影響著我們這些醫護專業的大學生們。未來我們也會像無數個默默耕耘在鄉村一線的徐醫生們一樣,扎根祖國大地去奉獻自己的知識、技能與青春。我們也希望這次暑期社會實踐的所見、所聞、所思能讓更多的人越來越關注鄉村醫療現狀,相信未來鄉村的健康防線能愈發堅固,每一位村民都能享受到更優質、便捷的醫療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