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2日,福建農林大學“青馬工程”大學生骨干培訓班學員社會實踐隊深入福建省莆田市木蘭溪流域,開展以“青衿溪行探治理之路,碧水興歌傳生態之志”為主題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通過參觀、拍攝、采訪、宣講等形式,深入了解木蘭溪治理歷程與成效。學習感悟木蘭溪從“水患之河”到“幸福之河”的治理偉力與生態理念,傳承科學治理精神,踐行生態文明思想。
展館溯源:觸摸“變害為利”的治理偉力
實踐隊首站來到木蘭溪治理展示館。在講解員的引導下,隊員們駐足于一幅幅泛黃的照片、一件件珍貴的實物和詳實的數據圖表前。展館內,一段段影像資料重現了當年水患肆虐的場景,逼真的場景復原則展示了治理工程的艱辛與智慧。隊員們重點了解了時任福建省領導習近平同志親自擘畫、推動木蘭溪治理的關鍵決策和“變害為利、造福人民”的科學理念。講解員指著一張張規劃圖紙和對比照片,詳細講述了裁彎取直、防洪堤建設等關鍵工程的實施過程。“從‘談洪色變’到‘人水和諧’,這背后是尊重自然規律的科學態度和久久為功的戰略定力。”一位隊員在參觀筆記中寫道。展館的每一處細節,都讓隊員們對這項新中國水利史上的“治理典范”有了更直觀、更深刻的認知。
圖為實踐隊員在木蘭溪治理展示館參觀學習。李鵬駿供圖
光影記錄:捕捉水清岸綠的生態畫卷
為廣泛傳播木蘭溪治理的深遠意義與卓越成效,實踐隊員們扛起攝像機,穿梭于代表性場景。鏡頭聚焦千年古堰木蘭陂——這座古老的石堰巍然屹立,無聲訴說著先民的治水智慧;清澈的溪水在陽光下泛著粼光,倒映著蔥郁的岸線和嬉戲的水鳥;在新建的親水公園里,市民陳先生正帶著小孫子散步:“以前洪水一來就提心吊膽,現在這里成了家門口的公園,環境好,心情也舒暢。”實踐隊員李鵬駿一邊調整機位一邊說:“我們不僅要拍下‘水清、岸綠、景美’的現狀,更想通過鏡頭語言,挖掘這背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實踐,展現治理給城市發展和百姓生活帶來的真切改變。”
圖為實踐隊員在木蘭溪沿岸拍攝宣傳視頻。鄧玉婷供圖
深度訪談:聆聽治理背后的溫度故事
獲取一手、有溫度的故事,是實踐隊的重要任務,隊員們展開了多場深入訪談。
對話“活歷史”:實踐隊拜訪了曾親歷水患并參與治理建言的前人大代表老黨員林國棟先生。年過七旬的林老深情回顧兒時水患經歷,并由此推動提交《關于木蘭溪裁彎取直的議案》。他語重心長勉勵青年學子珍惜成果,在隊員們心中埋下了傳承艱苦奮斗、科學求實精神的種子。
聚焦“守護者”:采訪木蘭溪支流河段延壽溪河長吳懿嫻女士時,隊員們詳細了解了河長職責與日常工作。吳河長現場演示了“河長云”APP的操作流程,如何記錄水質、上報問題。河長們日復一日的堅守,讓隊員們深刻體會到基層治理的精細化與制度化保障。
傾聽“受益者”:隨機采訪的游客和居民無不感慨治理帶來的巨變:“以前怕水,現在親水”、“環境好了,生活更舒心”、“家門口就像公園一樣。”樸實話語道出真切獲得感和幸福感。
關注“下一代”:在治理展示館內,一位剛參觀完的小學生用童真話語表達參觀感悟,讓隊員們看到生態文明的種子正在新一代心中生根發芽。
圖為實踐隊員采訪老黨員林國棟先生。傅昌盛供圖
青春宣講:播撒生態文明的種子
帶著滿滿收獲與深刻感悟,實踐隊在木蘭溪治理展示館為北大附中莆田學校高一年級學生帶來主題宣講交流會。隊員結合參觀見聞和采訪故事,向中學生們講述了木蘭溪治理的非凡歷程和其中蘊含的寶貴精神。宣講后的互動環節,提問引發了熱烈討論,實踐隊員還展示了團隊設計的木蘭溪治理主題Logo,并將印有該Logo的文創針織袋贈送給參與的中學生。這場宣講,不僅傳遞了知識,更在年輕一代心中悄然播下了守護綠水青山的種子。
圖為實踐隊員為北大附中莆田學校學生開展宣講。李鵬駿供圖
從歷史展館到千年古堰,從溪流岸邊到社區學校,福建農林大學“青馬工程”學員的莆田之行,是一次思想的淬煉與實踐的課堂。他們用腳步丈量治理足跡,用鏡頭記錄生態新貌,用訪談傾聽民心民意,用宣講傳遞責任擔當。木蘭溪的“蝶變”密碼,正激勵著這群青年學子將個人成長融入國家發展,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為繪就更美的水韻生態新篇貢獻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