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中“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國民教育體系”的部署要求,7月9日至15日,中北大學“鼓韻新程”·翼城花鼓實踐隊以“青春賦能非遺傳承,校地共繪保護新篇”為主題奔赴山西省臨汾市翼城縣,開展了為期七天的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
對話非遺傳承人:觸摸技藝與堅守
7月12日至13日,實踐隊接連拜訪翼城花鼓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張飛飛老師、弟子李樂樂老師以及市級非遺傳承人孫大志老師,近距離感受非遺傳承的溫度與力量。張飛飛老師細細講述了他與花鼓相伴的歲月,從精湛的技藝秘訣到復雜的制作工藝,再到對花鼓當下傳承現狀的深刻分享,讓實踐隊員對這項非遺有了更立體的認知;孫大志老師則從基礎綁鼓教起,細致傳授“基本點”“單腿掏”等動作,示范精準如教科書,座談中與隊員共話傳承現狀,盡顯傳統技藝的嚴謹與匠心;而李樂樂老師,則帶來了她與花鼓結緣的動人故事,更講述了自己在推動花鼓進校園過程中付出的努力與堅持,她認為“哪怕孩子不做傳承人,記得家鄉有這么美的鼓樂,就是一種傳承”。
圖為國家級傳承人張飛飛老師為隊員詳解花鼓歷史與技藝(蘭甜馨攝)
文化館尋根脈:解碼非遺千年密碼
7月14日,實踐隊走進翼城縣人民文化館非遺展廳,在鄒亞莉館長的講解中探尋花鼓底蘊。其中《翼城花鼓賦》的文字引人駐足,隊員們走近品讀,從字里行間感受著花鼓藝術的獨特魅力。展柜中,超百年歷史的楊家莊老花鼓靜靜陳列,見證著藝人們對這項非遺技藝的代代堅守與傳承。鄒亞莉館長則在照片墻前進行了詳細講解,向大家分享著花鼓從民間走向央視、世博會的成長軌跡。活動尾聲,館長贈書留念,為調研增添珍貴資料。
圖為鄒亞莉館長介紹花鼓重要歷史時刻(閻政文攝)
楊家莊溯源:校地攜手共筑傳承路
7月14日,實踐隊走進楊家莊,開啟一場非遺與鄉土的深度對話。團翼城縣委領導與實踐隊帶隊老師買璐璐熱情洽談,圍繞校地合作助力花鼓傳承展開交流。在楊家莊花鼓藝人們原汁原味的三面花鼓展演后,中北大學與楊家莊共同揭牌“大學生社區實踐基地”,開啟鄉土與校園雙向流動新機制。未來,雙方將通過讓花鼓在鄉土與校園間雙向流動,讓這門古老藝術在青春力量的滋養下持續煥發活力。
圖為指導老師買璐璐與翼城縣領導為“大學生社區實踐基地”揭牌(蘭甜馨攝)
紅色基地賦能:精神共鳴強信念
7月15日,實踐隊走進侯馬市彭真故居,學習和感悟“紅色記憶”。實踐隊員們鞠躬致敬彭真同志、重溫入團誓詞、聆聽革命故事,通過此次參觀隊員們深刻體會到彭真同志堅守信念、扎根人民的精神,“紅色+非遺”的融合,也讓本次文化傳承活動有了更厚重的底色。
圖為實踐隊員認真查看彭真紀念館中的文字資料(蘭甜馨 攝)
宣講調研并行:非遺潤心入萬家
實踐隊還通過實踐調研與宣講活動,讓非遺貼近更多人。在太原桃園二巷社區,他們以“非遺進社區,花鼓潤童心”為主題,用紀錄片、PPT講解花鼓知識,還教大家打鼓點、玩互動小游戲,通過問卷和競賽互動,收獲了孩子們的童心反饋與家長認可;此外,在翼城城區及臨汾高鐵站,他們以問卷、訪談的形式深入了解民眾對于花鼓的認知與期待,收集到的每一條珍貴建議,都將為后續精準推廣翼城花鼓、讓這項非遺技藝更好地走進大眾生活,打下堅實基礎。
圖為實踐隊在社區進行翼城花鼓非遺知識宣講同學們踴躍回答問題(彭欣雅攝)
文脈薪火相傳:非遺文化再啟程
七日實踐中,中北大學學子以“觀察+體驗+思考+調研”的方式,全方位觸摸翼城花鼓的歷史脈絡與當代活力。實踐隊不僅記錄下非遺的珍貴瞬間,更探索出“高校+地方+政府+民眾”的傳承新模式。隊員們表示,將帶著實踐收獲與調研數據,用年輕人的視角與方式,讓翼城花鼓這千年鼓韻在新時代傳得更遠、響得更亮,以青春之力續寫非遺傳承的新篇。
圖為實踐隊在南常村完成研學后合影(彭欣雅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