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至9日,山東大學(威海)“沭火新光”青年宣講團前往革命老區山東臨沂市臨沭縣朱村開展了為期5天的社會實踐活動。團隊以“思想鑄魂·理論傳播”為實踐主題,在實踐期間先后開展理論學習、基層實踐、成果宣講等系列活動,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播撒進田間地頭、校園沃土與百姓心田。
6月28日至7月4日,團隊在實踐活動正式開展前系統研學了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體系,深刻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偉藍圖與核心要義,并反復咀嚼黨的二十大及二十屆三中全會關于全面深化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擘畫。此次理論學習,為團隊實踐活動明確了思想根基和行動指南。
7月5日上午,團隊成員首先來到朱村抗日戰斗紀念館。參觀期間,講解員指著一幅戰斗場景復原圖解釋道:“1944年除夕,就在這片土地上,‘鋼八連’的勇士們為掩護群眾轉移,與數倍于己的日偽軍血戰到底,用生命鑄就了‘槍聲就是命令’的永恒誓言。”團隊成員通過此次實地學習,深刻感悟了偉大的抗戰精神和深厚的軍民魚水情,進一步堅定了理想信念。
為進一步學習和弘揚朱村人民抗戰的偉大精神,團隊成員通過以朱村抗日戰斗紀念館中的紅色故事為背景,演繹王克昌等“老支前”革命人物,結合鋼八連的英勇事跡,創新性地開展團隊紅色劇本殺活動,生動再現了當年的革命風云,團隊成員因此對朱村抗日戰斗紀念館所體現的紅色精神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5日下午,團隊成員前往沂蒙支前館。通過參觀支前館中獨輪車、紡線車、磨盤等抗戰物件,團隊成員不僅了解到當地抗戰的歷史,還深刻感受到“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沂蒙精神。在參觀完畢后,團隊成員吳永博說:“看到大娘們用小推車推著物資支援前線的模型,我真正理解了‘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這句話千鈞的重量。”
為追尋鄉村振興的脈搏,7月6日上午,宣講團拜訪了朱村創業先鋒——“慧慧奇異果”創始人王彥慧女士。在采訪中,王彥慧談起創業初心,說道:“朱村的紅色基因給了我力量。當年革命先輩為了美好生活拋頭顱灑熱血,我們這代青年,就要在鄉村振興戰場上奮斗。政策好、技術新、銷路廣,讓家鄉的‘金果子’走向全國,帶動鄉親們一起富,這就是我的‘新戰場’!”這場雙向奔赴的交流,讓理論宣講落地生根,也為宣講團提供了鮮活的青年榜樣素材。
7月7日上午,團隊成員走進臨沭縣非遺柳編博物館,開展相關采訪活動。在采訪中,非遺傳承人陳女士向團隊成員說:“老祖宗的手藝不能丟!政府支持、專家指導,加上電商路子,咱這‘指尖技藝’成了‘指尖經濟’,老手藝煥發新活力,鄉親們在家門口就能增收。”此次活動,不僅讓團隊成員深刻領略了柳編非遺的魅力,也通過相關理論宣講,讓非遺傳承人們感受到黨和政府對非遺傳承的重視。
在進行系列參觀、調研活動之后,“沭火新光”宣講團成員帶著實踐收獲與理論思考,將實踐成果轉化為面向不同群體的宣講實踐。7月8日上午,團隊成員與小樹林支教團攜手聯動,走進臨沂蘭山區向支教團的少年們宣講和分享團隊在此次實踐活動中的感受與成果。
7月9日下午,團隊成員擴大宣講范圍,將實踐成果帶進校園。在青島五十八中的教室里,團隊成員面向數十名的高中生,以“奮進新時代,建功新征程”為題,講述了朱村“鋼八連”的壯烈、支前民工的偉大,也分享了王彥慧扎根鄉土創業的當代傳奇。在宣講完畢后,高一學生呂思源收獲頗豐,說道:“原來理論不是書本上冷冰冰的字,它就藏在沂蒙山的故事里,在王彥慧姐姐的奮斗里。”
五天的行程緊湊而充實,“沭火新光”宣講團最終不僅圓滿完成了專項要求的兩場宣講任務,更超額開展了多場形式多樣的交流分享,團隊成員皆收獲頗豐。
圖1 團隊成員來到朱村抗日戰斗紀念館參觀調研

圖2 團隊成員參觀學習鋼八連歷史
圖3 團隊成員在體驗自創紅色劇本殺《烽火•朱村》

圖4 團隊在采訪王彥慧女士
圖5 團隊成員在參觀非遺柳編博物館

圖6 團隊成員在小樹林支教團宣講
圖7 團隊來到青島五十八中宣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