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至9日,"數媒融教非遺新承"社會實踐隊走進革命圣地延安,開展了別開生面的非遺文化考察與紅色精神學習交流活動。這支充滿青春活力的團隊通過扎實調研、深度對話和創新實踐,為非遺文化的數字化傳承和思政教育融合探索出新路徑。
火車上的移動課堂:問卷揭示非遺傳承新需求
在前往延安的火車上,實踐隊展開了“數字非遺小課堂”宣講活動,并發放370余份"非遺數字化認知度及思政教育融合"的調查問卷。數據顯示,83%的受訪者支持用數字化形式傳播非遺,76%的受訪者認為非遺應融入思政課堂,但"資源分散"和"形式單一"成為當前主要瓶頸。這一發現為后續實踐提供了明確方向,也讓隊員們更明確實踐目標:用數字技術讓非遺成為思政教育的“活教材”。
一剪一紙刻春秋:非遺大師的思政公開課
在陜西省安塞剪紙非遺傳承人余澤玲、陳海莉的工作室里,隊員們不僅學習體驗了安塞剪紙技藝,更深入挖掘了非遺背后的精神價值。剪紙作品《延安精神》系列以巍巍寶塔山、延安革命紀念館等紅色圣地為題材,傳遞著濃濃的革命精神,《農耕圖》則傳遞著勤勞質樸的中華美德。實踐隊員提出用AR技術讓剪紙"動起來"的創新方案,并幫助傳承人建立數字化檔案。
次日實踐隊拜訪安塞腰鼓國家級傳承人譚海則,激情的腰鼓表演讓隊員們熱血沸騰,隊員們提出通過制作腰鼓數字化互動教學課程,讓這項充滿集體主義與革命拼搏精神的非遺技藝得到更廣泛傳播。“腰鼓的氣勢,就是陜北人不服輸的勁頭,和革命年代的拼勁一脈相承”譚老師說到。隊員們深刻感受到其中奮斗力量,備受鼓舞。
讓文物"開口說話":XR空間建模激活革命記憶
調研期間,團隊與延安博物館、安塞文化藝術館達成合作協議,未來將聯合開發"非遺數字展廳",利用XR空間建模技術保存珍貴文物。在安塞文化藝術館,隊員們系統梳理了剪紙、農民畫等展品背后的文化內涵,為開發"非遺思政課程包"積累素材。實踐隊與延安博物館建立社會實踐基地,未來將與博物館在文物保護、文創產品研發、博物館講解服務等方面進行進一步合作。
延安魯藝新盟約:打造非遺數字教育"生態圈"
7月9日上午,實踐隊赴延安大學魯藝學院進行座談交流,魯藝學院副院長李輝、設計系郭晨園等師生參加座談。實踐隊對近年來的成果進行匯報,提出的"非遺+數字+思政"三位一體教學模式獲得高度認可,魯藝副院長李輝說到:“陜西省特別是延安地區有著豐富的非遺文化,每種文化都展現其相應的特質,希望這些都能通過數字技術走進課堂。”雙方簽署協議共建"美育實踐基地"和“社會實踐基地”計劃聯合開發非遺數字化課程,走進大中小學思政課堂。
此次延安之行,隊員們深刻認識到:非遺不僅是技藝,更是思政教育的寶貴資源。通過數字媒體讓剪紙里的紅色記憶“動起來”,讓腰鼓中的奮斗精神“活起來”,讓年輕一代在傳承中厚植家國情懷。實踐隊將以此次調研為起點,讓非遺數字化成為連接傳統與當下、技藝與精神的橋梁,做非遺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先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