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6日,武漢鐵路職業技術學院醫療與護理學院“赤心青音”黨史學習教育實踐團的成員徐譽瑋一行踏入家鄉浙江省金華市侵華日軍細菌戰義烏陳列館,這是她們今年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的第六站。推開展館大門,歷史的沉重感撲面而來,8600平方米的空間內,承載著一段沉痛且不容忘卻的歷史。侵略者的暴行讓人在心底燃起難以遏制的仇恨,這里的一切都在無聲訴說著細菌戰帶來的苦難記憶。

館內展陳以“銘記歷史、珍愛和平”為主題,設有“跨世紀的訴訟”“反人類的罪惡”“無法掩蓋的罪證”“不能忘卻的紀念”四個展廳。大量珍貴歷史物件與資料有序陳列,700余張歷史照片、數千份檔案資料、100多份民國檔案及報紙,從各個角度全方位揭露了侵華日軍在義烏乃至中華大地實施細菌戰的殘暴罪行。

展廳里,泛黃的照片與銹跡斑斑的醫療器械無聲訴說著80余年前的苦難。在陳列館一角,一位外籍醫生的事跡吸引了同學們的目光,他就是奧地利籍醫學家伯力士。作為國際聯盟指派的鼠疫專家,伯力士博士在戰火中堅守中國防疫一線,用他的專業知識筑起對抗生物武器的防線。
1942年,日軍在浙贛戰役期間對浙江義烏崇山村等地實施細菌戰,空投染疫跳蚤,導致腺鼠疫大規模暴發,并迅速蔓延至周邊地區。據義烏市檔案館《疫災錄》記載,此次疫情累計死亡人數超過400人,部分村鎮日均死亡達20至30人。百姓在恐懼中倒下,昔日繁華的村鎮淪為“人間煉獄”。國民政府衛生署迅速組織應對,派遣浙江省醫療防疫大隊趕赴疫區,實施隔離、消殺及有限救治。國際聯盟流行病專家、衛生署防疫專員伯力士全程參與指導。時值戰時醫療資源匱乏,他放棄了安全的后方,帶著簡陋的醫療設備與醫護人員一起深入疫區開展尸體解剖、診斷病例、研制疫苗,當時僅縣立醫院便收治疑似病例217人(《楊明馨工作日記》)。這場生物武器攻擊導致浙中地區連續三年疫情反復,直至1945年才徹底平息。在當年義烏飽受細菌戰摧殘的至暗時刻,他像一盞穿越黑暗迷霧的明燈,用手術刀與疫苗代替武器,在疫區筑起了一道生命防線。作為醫護學子,他的事跡讓我們對“醫者仁心”有了更沉重的理解。這一刻突然明白,課堂上老師反復強調的“醫道”——它不僅是精準的解剖知識、熟練的操作技巧,更是面對生命時的敬畏與擔當。醫護工作從來不是冰冷的技術,而是有溫度的使命。“伯力士醫生面對的是戰爭與瘟疫,我們面對的是復雜的病情與患者的期待,本質上都是對生命的守護。”當疫病來襲,醫護人員就是沖在最前線的戰士,手中的聽診器、注射器,就是守護生命的武器。這種“不計得失、不論國界”的職業精神,正是這些未來的醫護工作者最該傳承的火種。

在“跨世紀的訴訟”展廳里,受害者家屬數十年奔走取證的身影同樣震撼。那些泛黃的訴訟材料、往返中日的機票根,承載的不僅是個人恩怨,更是一個民族對真相與正義的執著。他們的堅持,讓我們明白銘記歷史不是為了延續仇恨,而是為了不讓悲劇重演。
走出展館,陽光刺眼、更刺痛我們的心。此行,同學們既觸到民族傷痛的烙印,也看到了跨越國界的醫者大愛。歷史留下的傷痛仍在隱隱作痛,但諸如伯力士等一線醫護人員的堅守與受害者的抗爭,更讓我們懂得:唯有銘記苦難,才能珍惜和平;唯有堅守正義與大愛,才能抵御人性的黑暗。如今我們幸福的生活在和平年代,不必像先輩們一樣直面戰爭與瘟疫的雙重威脅,但他們身上面對困境時的堅守、面對生命時的熱忱,依然是人民的精神坐標。“醫學的使命,就是讓生命被善待。”作為醫護學子,未來走上工作崗位,我們定要堅守“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以伯力士等先輩們為榜樣,用扎實的專業本領武裝自己,用滾燙的醫者初心溫暖世界,讓“健康中國”的愿景,在每一個平凡的醫療崗位上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