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挖掘河北省紅色教育資源,傳承紅色基因,擔當新時代青年使命,2025年7月9日至12日中藥學系“冀土尋星火,宣講續(xù)榮光”暑期社會實踐服務隊承德分隊深入承德紅色沃土,以腳步丈量歷史,以心靈對話英魂,先后走進承德醫(yī)學院校史館、熱河革命烈士紀念館與陳鏡湖紀念館,開啟了一場滌蕩靈魂的沉浸式三下鄉(xiāng)之旅。
▲圖為團隊成員大合影
承德醫(yī)學院校史館:八秩仁心映丹忱
7月9日,團隊首站抵達承德醫(yī)學院校史館。序廳鐫刻的“政治堅定,仁愛至誠,敬佑生命,敢于奉獻”的承醫(yī)精神與“嚴謹、求實、勤奮、創(chuàng)新”校訓,瞬間將隊員引入厚重歷史長河。在泛黃的照片與珍貴文獻前,隊員們深刻體悟1945年建校之初的烽火弦歌——冀東軍區(qū)衛(wèi)生學校師生以山洞為課堂、樹枝作紙筆,在硝煙中堅持辦學;遼沈戰(zhàn)役中緊急搭建12座戰(zhàn)地救護所的壯舉,詮釋了何為“敬佑生命,甘于奉獻”?箵舴堑、馳援震區(qū)的影像資料,更讓“紅醫(yī)精神”在新時代熠熠生輝。當全體隊員齊聲誦讀《承德醫(yī)學院賦》,“赤心紅醫(yī),紫塞逐夢”的鏗鏘誓言在館內回蕩,白大褂下的赤子丹心深深烙印于青年心中。
▲圖為團隊成員在校史館前合影 ▲圖為團隊成員參觀承德醫(yī)學院的精神理念
▲圖為團隊成員參觀承德醫(yī)學院的紅色歷史 ▲圖為《承德醫(yī)學院賦》
熱河革命烈士紀念館:血火豐碑鑄忠魂
7月10日,莊嚴肅穆的熱河革命烈士紀念館內,實踐隊向巍峨紀念碑敬獻花籃,鞠躬致敬。隨后,在講解員的帶領下隊員走進紀念館內。紀念館內,銹蝕的刺刀、步槍和手雷靜靜躺在玻璃柜中,訴說著曾經(jīng)的烽火歲月。褪色的軍裝補丁摞補丁,無聲地講述著物資匱乏與戰(zhàn)斗的艱苦。,如同歷史對和平的無聲詰問。從孫永勤抗日救國軍的大旗,到高維萍血染疆場的悲壯,再到董存瑞托起炸藥包的永恒瞬間,承德大地浸透熱血的革命史詩在隊員眼前鋪展。玻璃展柜映照著一張張年輕而肅穆的面龐,血火青春在此刻跨越時空相逢,淬煉出對信仰最深的敬畏。
▲圖為團隊成員敬獻花籃 ▲圖為團隊成員鞠躬致敬
▲圖為團隊成員認真聽講解員講解
燭火師魂:蘇丙凡的奉獻印記
7月11日,承德醫(yī)學院中藥學系團隊專訪了退休輔導員、老黨員蘇丙凡老師。蘇老師深情回憶了中藥學系初創(chuàng)時的艱難歲月,以及自己如何用共產黨員的初心和師者仁心為學生保駕護航。
“中藥學系剛成立,困難重重,但我始終記得自己的責任。”蘇老師說。她既是老師又是朋友,敏銳洞察學生矛盾,化解心結,增進同學情誼。面對學生迷茫,她像父母一樣給予指引,幫助他們找到方向。
最令人動容的是,蘇老師在病榻前忍著病痛,完成了入黨考察表的填寫,詮釋了黨性堅守和對學生深切關懷。如今,她將育人經(jīng)驗傳授給年輕輔導員,強調以心印心,關注學生需求。“教育是生命對生命的關照與托舉,希望這份初心能傳承下去。”蘇老師說。
她寄語承醫(yī)學子應傳承紅醫(yī)精神,厚植家國情懷,為祖國醫(yī)藥事業(yè)貢獻力量。此次采訪讓中藥學系歷史脈絡更加鮮活,老一輩教育者與青年學子的擔當交融,彰顯了承德醫(yī)學院培育醫(yī)藥人才的使命擔當。
▲圖為團隊成員與蘇丙凡老師合影
陳鏡湖紀念館:書生筆劍照山河
7月12日,團隊走進陳鏡湖烈士紀念館。這位“遼西才子”棄文從戎的一生震撼人心:舊式眼鏡、泛黃的《共產黨宣言》譯稿殘頁、秘密革命信函……實物無聲卻震耳欲聾。隊員們凝視著烈士放棄優(yōu)渥生活、傳播火種、組織武裝直至英勇就義的足跡,感悟其“以筆為槍”的文人風骨與“寧死不屈”的革命氣節(jié)。實踐隊更主動將課堂延伸至街頭,隊員們身著統(tǒng)一服裝,手持紅色宣傳冊走向游客,用青年話語講述陳鏡湖的故事。在鄉(xiāng)親們贊許的目光中,紅色星火從展館播撒至市井巷陌。
▲圖為團隊成員認真聽講解員講解
▲圖為團隊成員向游客宣講陳鏡湖的故事 ▲圖為團隊成員向游客發(fā)放紅色宣傳冊
紅色基因,薪火相傳。隊員們誓言,必將此行汲取的磅礴力量融入青春血脈,以更熾熱的宣講熱情、更鮮活的傳播方式,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讓星火不熄,讓榮光永續(xù),在新時代的廣闊天地中奮力書寫無愧于先輩的青春答卷!
供稿:承德醫(yī)學院“冀土尋星火,宣講續(xù)榮光”暑期社會實踐服務隊
撰稿:趙夢焱 孫佳瑞 高天澤 駱騰翔
圖源:楊夢蕊 邢恩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