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殷嘉怡 葉如意)七月流火,江蘇科技大學(張家港)“青穗興鄉隊”志愿者小隊深入張家港農聯村腹地。行動前,團隊錨定實踐坐標:與村委會精準對接,走村入戶細致調研。他們發現,村中老人對糧食安全的認知仍停留在“夠吃就行”的樸素層面,垃圾站內塑料袋與菜葉混雜的景象亦非個例。這些鮮活的一線洞察,成為團隊精心設計“聽得懂、愿意參與”的宣講策略的基石。
圖為小朋友們在聽講座。殷嘉怡 供圖
在村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一場名為“珍惜糧食,致敬耕耘”的講座悄然開啟。志愿者們以童趣語言與斑斕畫面,為萌娃們鋪展“從糧到糧食”的奇妙旅程——田間沉睡的谷粒如何在汗水中蛻變為餐桌上的香甜。當世界糧食危機的真實影像與數據呈現,孩子們攥緊小拳頭,稚嫩臉龐上浮現共情的凝重;“節約必要性”的互動問答中,踴躍的搶答與思維碰撞,讓節約從口號落地為守護他人“飯碗”的責任。志愿者們更化身生活導師,教孩子們辨識“光盤信號”,學習“節糧魔法”,連“鋤禾日當午”的古詩與“小時青,老來黃”的稻谷謎語,都在歡聲笑語中化作滋養美德的清泉。
圖為小隊成員合照。沙禹成 供圖
惜糧之道,源遠流長。這份對耕耘的敬畏深植中華農耕文明血脈。從河姆渡的原始稻作到先秦儒家“敬天惜物”、墨家“節用”的哲思,從漢文帝親耕籍田的垂范到李紳“粒粒皆辛苦”的千古吟唱,珍惜五谷始終是民族品格的厚重底色。今天,志愿者們正是這千年薪火的傳遞者。
講座余溫未散,垃圾分類的實踐緊隨其后。懷抱宣傳資料的志愿者們穿行于村舍巷陌,耐心講解分類意義,用“可回收物的經濟價值”“有害垃圾的環境危害”等樸素道理,化解村民口中“麻煩”的疑慮。在分類點現場,志愿者化身操作示范員——“紙張塑料可回收,廢棄電池屬有害”——清晰的指引讓村民眼中的困惑逐漸消散,甚至有老人主動上前詢問細節。
圖為小隊成員匯總村內情況。臧玉雪 供圖
這場精心籌劃的鄉村奔赴,是理念與實踐的雙向滋養。孩子們心中“糧”與“勞”的認知被重新擦亮;垃圾分類知識的普及悄然改善著村居環境。而對志愿者們而言,從教案打磨的深度思考到被孩子們眼中光芒觸動的瞬間,他們更深切體悟到:珍惜糧食遠非知識傳遞,它是代際間溫暖的文化接力,是以青春之火點燃守護耕耘、敬畏資源的永恒心燈。一粒粒古老而珍貴的種子,正在農聯村的夏日土壤里,靜待成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