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社會實踐感想 | 外語青年有話說:探訪微派古村落,探尋發展新活力
暑期社會實踐感想 | 外語青年有話說:探訪微派古村落,探尋發展新活力
(通訊員:袁舒羽)
2025年7月3日,伴著如火般的驕陽,我參加了巢湖學院外國語學院“從爆紅到長紅:‘村字號’IP何以賦能鄉村文化振興調研實踐團”前往黟縣和涇縣進行調研。
我們先是去了宏村。宏村位于安徽省縣東北部,村落面積19.11公頃,始建于南宋紹熙年間(公元1131年),至今已800余年。它背倚黃山余脈羊棧嶺、雷崗山等,地勢較高,常常云蒸霞蔚,時而如潑墨重彩,時而如淡抹寫意,恰似山水長卷,融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為一體,被譽為“中國畫里的鄉村”。
后來聽村子里的人介紹,安徽省縣西遞、宏村兩處古民居以其保存良好的傳統風貌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是中國繼北京后第二座同時擁有兩處以上世界遺產的城市,同時也是世界上第一次把民居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實宏村并不是很大,縣更是一個人口僅十來萬的小縣城,能夠在全國的那么多的古村落中享此榮耀,真的是一件不簡單的事情,難怪李白曾經贊美道:“縣小桃源,煙霞百里間。地多靈草木,人尚古衣冠。”
夏日的西遞,白墻黑瓦,映著烈日,竟顯出幾分慘白來。我們一行人,背著相機,帶著調研問卷,在石板路上踩出零亂的聲響。村里的老屋,大抵是明清遺物,門楣上刻著"孝悌傳家"之類的字樣,漆已剝落,露出木頭的原色。老人們坐在門檻上,搖著蒲扇,眼睛半睜半閉,十分愜意。午后的西遞,半月湖里金立悠閑地嬉戲,游人們擠在畫橋拍照。導游舉著小旗,用擴音器重復著"徽派建筑三雕"之類的術語。幾個寫生的學生坐在湖邊,畫板上涂抹著相似的風景。
接著我們來到了碧山村。碧山村位于安徽省黟縣碧陽鎮北部,是一個擁有超過1600年歷史的古村落。這里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古稱黃陂,又名三都,為明代黟縣十二都之一。隋開朝十二年(592年),曾改新安郡為歙州,州治設于黟縣碧山。碧山村是汪氏家族的聚居地,其后人在此生息繁衍,成為徽州的名村望族。
碧山村的自然景觀豐富,境內峰巒疊嶂,山清水秀,是漳河源頭,還擁有體現現代農業風貌的千畝桑海,處處展現悠然恬靜的鄉村風情。并且保留有多處明清時期的古民居、祠堂,有宋代私家園林遺址一處以及清代古塔一座,黟縣摩崖石刻也多分布于此。
在碧山的實踐過程中,時間仿佛被山風拉長。走訪村落,與鄉民閑話,才發覺所謂的"鄉村振興"從不是宏大的命題,而是具體到一盞茶、一塊磚、一畝田的體溫。那些被城市化浪潮遺忘的角落,反而藏著最堅韌的生活哲學——人與土地的關系,本就如草木扎根,既要有向上生長的勇氣,也要有向下沉淀的耐心。
踏入查濟的那一刻,時光仿佛突然變得緩慢起來。八月的陽光斜斜地穿過馬頭墻,在青石板路上投下鋸齒狀的陰影。許溪的水聲終日潺潺,卻奇怪地讓古鎮更顯寂靜。
我們參觀了查濟古鎮的百年老宅。清晨總被木門轉軸的吱呀聲喚醒——那是阿婆在生煤爐。她佝僂著背,用蒲扇輕扇爐火的動作,與堂屋墻上泛黃的先祖畫像如出一轍。天井里的青苔在連陰雨后瘋長,綠得幾乎要滴出水來。
此次實踐讓我明白,傳統建筑保護發展不僅需要秉持"修舊如舊"的原則,保持歷史風貌,而且要賦予其適應當代生活的功能。我們既要傳承古人的營造智慧,更要思考如何讓傳統建筑在現代社會煥發新的生機,與當代鄉村發展相輔相成。這段實踐經歷,必將成為我學習成長道路上寶貴的精神財富。
(文/袁舒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