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至28日,湖南工商大學“望山”青禾服務隊深入湘西州古丈縣斷龍山鎮白溪關村,開展了為期15天的素質拓展活動。作為“芙蓉學子·鄉村振興”公益計劃的落地項目,服務隊緊扣鄉村實際需求,以紅色傳承喚醒鄉土記憶,以科技手段拓寬少年視野,以生態實踐培育環保意識,以安全守護筑牢成長防線,在雙向互動中播撒成長種子,為“青年參與鄉村教育振興”探尋有效路徑。
以紅色為鑰,打開鄉土記憶的閘門
“烽火少年夢”活動中,隊員們深挖湘西本地革命史料,將發生在白溪關村周邊的戰斗故事改編成劇本。學生們進行情節演繹時,“通信兵”舉著自制的“雞毛信”小跑,“哨兵”挺直腰桿守護“陣地”,稚嫩的動作里透著對英雄的崇敬。分享環節,“原來紅軍叔叔真的在我們山上打過仗”的感慨此起彼伏,紅色歷史從課本文字變成了可觸摸的鄉土記憶。
VR技術讓這份記憶更具沖擊力。戴上眼鏡,炮火聲從耳畔炸響,沖鋒的身影在眼前掠過,學生們仿佛站在了當年的山嶺上。摘下設備時,有人紅著眼眶說“守護家鄉好難”,有人拉著隊員追問“現在能為家鄉做什么”——從“知道歷史”到“愿擔責任”,紅色基因在沉浸式體驗中完成了代際傳遞。
圖為隊員為學生們佩戴VR眼鏡 郭佳晨攝。
以科技為橋,搭建鄉土與未來的紐帶
“奶奶快看,這是您年輕時的樣子!”AI修復技術讓泛黃的老照片重煥光彩,學生們舉著平板向家長展示時,時光仿佛在此刻交匯。在“時空擺渡·未來家書”環節,他們一筆一畫寫下“想當鄉村醫生”“想種出最好的茶”,AI生成的動態影像里,這些夢想化作具象的“未來場景”,讓憧憬有了看得見的輪廓。
VR鏡頭里,稻田成了黃綠相間的地毯,學生們指著屏幕喊“那是我家的地”;防霸凌模擬場景中,“被孤立”的第一視角出現,有人下意識握緊身邊伙伴的手,“不能讓同學受欺負”的共識悄然形成。科技在這里不是遙不可及的概念,而是連接鄉土與遠方、當下與未來的溫暖紐帶。
以自然為鏡,照見生態守護的初心
“螞蟻在搬苔蘚種子呢!”“方寸探秘”活動中,學生們蹲在田埂間,用放大鏡觀察葉片紋路、追蹤昆蟲軌跡。隊員們趁機講解“共生關系”,有人立刻接話“就像我幫奶奶喂雞,奶奶給我煮雞蛋”,童言稚語里藏著對自然法則的樸素理解。
“巧思紙橋”比賽中,學生們反復折疊紙張測試承重,在“塌了再建”的嘗試里領悟結構奧秘;“瓶啟生態新篇”活動里,他們把廢舊塑料瓶改造成“水上花園”,放進村邊的溪流時,有人小聲說“以后不能隨便扔垃圾了”。學生們對自然的熱愛,正通過這些動手實踐慢慢扎根。
圖為隊員們與學生們在田埂進行“方寸探秘”活動 張慧敏攝。
以安全為盾,筑牢成長路上的防線
“這卡片要放書包里!”“守護向陽花”活動中,孩子們接過印著求助方式的“護身符”,認真塞進書包。VR模擬場景里,面對“陌生人搭訕”“同學起綽號”等情景,他們在隊員引導下練習“大聲拒絕”“找老師幫忙”,從最初的緊張到后來的從容,自我保護意識在演練忠逐漸強化。
“我承諾,會幫被欺負的同學”,“向陽花伙伴計劃”承諾書上,歪歪扭扭的字跡簽下一個個名字。學生們手拉手圍成圈,齊聲念著承諾,陽光落在臉上,像極了村口盛開的向日葵——法治與互助精神,正和陽光一起照進成長的角落。
圖為“守護向陽花”活動大合照 郭佳晨攝。
以成果為證,見證鄉村少年的蛻變
鄉村科技文化節上,學生們成了舞臺的主角。生態手抄報被一一展開,彩筆勾勒的昆蟲翅膀沾著細碎亮片,“要保護它們”的標注筆鋒卻格外用力;親手搭建的紙橋依次排開,有人驕傲地介紹“我的橋能放二十本書”;“水上花園”的塑料瓶身,“不向溪流扔垃圾”的紅色標注歪扭卻醒目,那是學生們與自然定下的約定;紅色情景劇的舞臺上,學生們用略帶生澀卻無比投入的演繹,將對英雄的敬意融入每句臺詞;VR體驗區,摘下眼鏡的他們興奮地比劃著,認真地講述用科技建設家鄉的想法。這些點滴成果,串聯起學生們從體驗到思考、從參與到擔當的成長軌跡,成為活動最鮮活的注腳。
圖為鄉村科技文化節大合照 張慧敏攝。
當最后一抹夕陽灑在學生們繪制的“籬笆公約”上,這場實踐已超越“送教下鄉”的傳統范疇——它以青春智慧激活鄉土資源,用創新思維豐富鄉村教育形式,更在青少年心中種下“愛家鄉、建家鄉”的種子。正如一位學生在日記中寫下的:“這個夏天教會我的,不僅是知識,更是改變家鄉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