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響應黨的二十大關于文化自信自強與鄉村振興的戰略部署,7月3日,巢湖學院計算機與人工智能學院“青藤結夢”柳編非遺傳承與關愛留守兒童實踐團踏入黃岡鎮姜莊村,開啟一場追溯柳編文化根脈的非遺探索之旅,于經緯交織的柳條間,探尋傳統技藝蘊含的深厚文化底蘊。
甫入姜莊村柳編工坊,古樸氣息裹挾著柳條特有的清香撲面而來。工坊內,歷史悠久的柳編老物件與充滿創意的現代作品交相陳列,形成獨特的視覺盛宴。柳編手藝人吳明亮熱情相迎,指著墻角一件滿是歲月痕跡的柳編籃子介紹道:“這籃子出自我的祖父之手,在以往的歲月里,柳編是姜莊村家家戶戶賴以為生的技藝,它不僅是盛放雜物的器具,更是承載著幾代人生活記憶的珍貴見證。”隨后,他進一步講述,姜莊村柳編歷史可上溯千年,當地得天獨厚的水土條件,培育出韌性超群的杞柳,為柳編工藝提供了絕佳原料,也讓柳編逐步成為村莊獨一無二的特色文化標識。

圖為工坊內陳列的柳編作品 盧洪蕊攝
沿著工坊陳列路線,吳師傅詳細闡釋柳編工藝的精妙之處:“姜莊村柳編有‘一選二泡三編’的講究,選料得挑粗細均勻、色澤鮮亮的柳條;浸泡時需精準把握時長,讓柳條達到最佳柔韌狀態;編織過程中,‘絞絲編’‘螺旋編’等技法各展所長。”

圖為吳師傅向實踐團介紹柳編工藝 張靜茹攝
實踐團成員們凝神聆聽,不時停下腳步仔細觀察展品細節。參觀結束后,成員們不禁感嘆:“原以為柳編只是簡單的手工勞作,今日才知曉,其背后竟蘊含著如此深厚的文化內涵,每一件作品都堪稱姜莊村歷史的生動縮影。”在后續交流中,實踐團了解到姜莊村柳編面臨的傳承困境與創新舉措,成員們結合專業,與吳師傅深入探討柳編數字化推廣與保護方案,希望借助技術力量,為傳統技藝的傳承與發展保駕護航。此次參觀,讓團隊深刻觸摸到姜莊村柳編的文化脈絡,也激發了他們以專業知識守護非遺的堅定決心。

圖為實踐團成員與吳師傅深入探討柳編傳承問題 盧洪蕊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