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1日,安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道教音樂學習團隊赴嶗山太清宮開展深度研學,在千年道韻中聆聽了《嶗山大贊》《嶗山小贊》等祈福雅樂及超度亡靈的《小救苦引》,并與國際學者共同揭開了中國傳統音樂線性思維的奧秘。

圖為安師學子與道樂演奏老師們合影趙青云供圖
宮觀仙樂啟學術之門
太清宮內,清幽的道樂旋律承載著歷史的回響。演奏老師一句“用西方和聲技法創作的道教音樂,總少了那份獨特的韻味",道出了線性思維在中國傳統音樂中的核心地位。團隊實踐中,遇中田納西州立大學教授、河南大學音樂學院副院長韓梅教授和青島大學音樂學院羅旻教授和青島大學研究生學姐,并向教授們和學姐請教。韓梅教授向學子們分享袁敬芳《民族器樂》中所提及的中國漢族傳統器樂配樂的精華,以及對“八百名源”的理解。

圖為安師學子代表與中田納西州立大學韓梅教授(左二)、青島大學羅旻教授(右二)、道樂演奏老師(中間)、青島大學研究生(左一)共同討論董翔供圖
陰陽道場見千年禮樂
“嶗山道樂源于唐代宮廷音樂與膠東民歌的融合體,按"陰陽"分為陰道場與陽道場。”太清宮溫道長的講解揭開嶗山道樂的雙重面相。團隊親歷《小救苦引》哀婉超度的陰儀之境,感受《嶗山大贊》歡暢祈福的陽儀之光。后者將宮廷雅樂與嶗山民間音調熔鑄一爐,其明快的節奏與醇厚的韻味,成為道教"天人合一"音樂觀的鮮活注腳。

圖為安師學子代表請教太清宮溫道長嶗山道樂趙青云供圖
中西學者研非遺新聲
學生代表在采訪中深切體會到:“從'八百名源'的古老配器智慧到陰陽道場的活態實踐,線性思維始終是傳統音樂的命脈。”嶗山道樂作為唐代宮廷音樂的活化石與民間祭祀的活態傳承,其保護研究對激活中華禮樂文明具有當代意義。安師學子將帶著對線性思維的深刻領悟,在音樂教育與創作中延續這縷穿越千年的清音。
(撰稿:趙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