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下午,合肥工業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鄉村振興”實踐團隊轉戰廬江縣鐘家崗村,走進王女士的瓜田大棚。25畝連棟大棚內,翠綠的瓜秧蔓延伸展,實踐隊員們俯身壟間,在蒸騰的熱浪中傾聽一位現代種植戶王女士的“蟲肥憂思錄”,以科技視角解讀田間難題。
大棚里的成本賬:肥藥之困與葉螨之殤
“肥料用多少,全看西瓜長勢說話。”王女士抹了把汗,指著長勢不一的瓜秧道出種植智慧。她詳細介紹了大棚西瓜的肥料使用策略——農家肥打底,復合肥追施,近年嘗試的液體肥成本不菲且難以量化具體噸位。當話題轉向蟲害,她的眉頭驟然緊鎖,高溫天氣更令葉螨肆虐成災,傳統農藥在頑固蟲害前收效甚微。這不僅是王女士一家的困境,團隊在后續走訪中反復聽到農戶對新型高效農藥的迫切呼喚。
田科技對話:從經驗種植到精準農業
實踐團隊與農戶的討論首先深入田間管理細節:雙方探討了肥料直施與滴灌技術的結合可能。隊員們觀察到,滴灌雖普及,但肥料配比仍依賴經驗判斷。“長得好就少施,長得弱就多補”的傳統做法,呼喚更科學的營養診斷與精準調控技術。而針對葉螨等頑固害蟲,農戶普遍反映現有防治手段“力不從心”。團隊結合前期實驗室對農藥成分的研究,指出當前市面液體肥料普遍缺乏植保功能,蟲肥分治模式亟需向“藥肥一體化”升級。王女士對團隊詳實記錄蟲害位置、作物反應的行為連連稱贊,這凸顯了建立農田數據檔案對精準施策的關鍵價值。
(圖1團隊成員與王女士細致溝通)
汗水澆灌的青春答卷:從實驗室到田地
當課本里的葉螨真實啃噬著瓜葉,當農戶掰著指頭算不清肥料噸耗,抽象的理論瞬間具象為沉甸甸的責任。當團隊成員贈送給農戶韓效釗教授團隊的液體肥時,農戶的信任,讓隊員深感科研價值的重量。也讓我們深刻認識到:高校技術不應止步于論文專利,更要能解農戶眉間愁、心頭急。與此同時,汗水浸透的工裝、沾滿泥土的球鞋,讓“艱辛”二字不再空洞。彎腰一小時除草已腰酸背痛,農戶卻年復一年面朝黃土。這堂生動的實踐課讓隊員讀懂‘粒粒皆辛苦’背后,是無數堅韌脊梁的托舉。
(圖2團隊成員與瓜農合影留念)
田壟深處的回響:把論文寫在解農憂的第一線
夕陽為瓜田鍍上金邊,實踐團隊的思考愈發深邃。王女士大棚里的“蟲肥之困”,是中國設施農業轉型升級的微觀鏡像。合肥工業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學農支農”實踐團隊此次深入廬江田間,不僅是用腳步丈量農情,更是以專業嗅覺捕捉科研攻關的靶點——開發高效藥肥合劑、構建作物營養-植保智能決策系統、推動農業大數據應用。這些從泥土中“生長”出的課題,將為高校科技創新注入澎湃的鄉土動能。
(圖3團隊成員與瓜農王女士合影留念)
當工大學子將實驗室的精密儀器暫換為田間的記錄本,把燒杯中的化學反應延伸到滴灌管網,他們正以青春實踐回答時代的叩問:鄉村振興的科技引擎,就在這沾泥帶露的躬行之中。今日瓜棚里的汗水,終將澆灌出明日枝頭的碩果。(孫睿希 文/諸家文 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