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大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成為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鍵路徑。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強調,“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為鄉村產業發展指明了方向。2025年7月6日,廣西師范大學“鄉產破局探索團”赴桂林市資源縣社嶺村,開展“特色產業驅動鄉村振興的實踐路徑”主題調研。團隊聚焦當地高山冷水魚養殖、竹筍加工等特色產業,旨在通過實地考察為縣域特色產業融合發展提供實踐參考,服務國家鄉村振興戰略。
調研團隊首先探訪了社嶺村高山冷水魚高密度養殖基地,養殖池的水引自山下泉水,清澈透亮。“以斑魚為例,一個池子可養5000-10000斤斑魚。”社嶺村第一書記指著養殖池說,“高密度養殖的關鍵是水質,山里的泉水雖然好,但不夠穩定,上次基地老板抽山泉水,恰好遇到山頂的礦山塌方,排污到下游,導致4萬條魚苗全部死亡。”據了解,該項目依托當地獨有的高山泉水資源,上市前2-3個月進行高密度養殖,期間不投喂任何飼料,以此凈化魚體雜質,提升產品品質。養殖出的魚類肉質緊實、口感鮮美,在市場中占據一定優勢。同時基地設有專門的沉淀池,污水處理已初見成效,且獲得了政府與高校的雙重支持,各方正攜手完善產業生態。

接著,隊員們來到廣西師范大學投資興建的竹筍加工廠。這座新建工廠雖未正式投產,但其內部的清洗、切分、烘干、包裝、展示、儲存六大功能區域規劃清晰,分工明確。其中,烘干區的靜電場烘干設備已完成安裝調試,其工作原理是通過高壓靜電場使竹筍水分快速蒸發,較傳統熱風烘干能耗降低約25%,烘干周期縮短至12小時;包裝區則聯合廣西師大設計學院參與設計,旨在突出產品特色。“六大功能區里,清洗區的毛刷清洗機、切片區的分級切菜設備還沒到位,這兩項配齊得12萬元,資金到位后才能試生產。”社嶺村第一書記坦言,工廠投產后計劃先做竹筍干、竹筍醬,再逐步延伸產業鏈,以產業發展為引擎,帶動村域經濟實現整體提升。

最后,團隊走訪了高山冷水魚——虹鱒養殖基地。該基地堅持“生態優先”理念,利用天然高山泉水養殖虹鱒魚。虹鱒魚對水溫極為敏感,嚴格要求水溫5-19℃,獨特的生長條件使其肉質鮮嫩無腥味。該基地是廣西最大的虹鱒養殖基地,主要銷售往兩廣地區。“前些年的暴雪讓3個池子結了5厘米厚的冰,凍死了200多公斤魚。”負責人指著池邊的防冰設備說,“現在每到冬季要時刻關注水面結冰情況,及時破冰,保證池內氧氣充足,加上山路運費比平原地區高30%,利潤空間被壓縮得厲害。”此外,該基地品牌影響力有限制約銷售范圍;產業模式單一,尚未形成三產融合格局,難以凝聚產業合力。不過,該項目采用了合作社的模式,在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發展壯大了村級集體經濟。

此次調研讓團隊深切體會到,鄉村特色產業發展機遇與挑戰并存。在把握自然資源優勢和外部支持帶來的潛力時,也需正視技術、資金、市場等方面的短板。未來,需當地政府、企業、村民協同發力,加上社會各界的持續關注與助力,通過資源整合、思路創新,推動鄉村特色產業提質增效,為鄉村振興注入持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