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青年成長成才和鄉村振興的重要講話精神,引導高校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增強本領、增長才干、服務基層,2025年7月8日,浙江理工大學馬蘭戈尼時尚設計學院“浙鄉新貌·青春繪記”暑期社會實踐團開展第二站實踐,走進杭州市臨平區新宇村。
本次社會實踐以“青春賦能鄉村振興,實踐感知鄉土特色”為主題,充分發揮團隊專業特長與藝術優勢,圍繞生態農業轉型、非遺文化傳播、老齡社區共富等方面展開調研走訪、課堂教學與文化活動。通過深入接觸村民、了解發展脈絡,團隊成員在真實的社會情境中沉淀責任意識,激發專業自信。
新宇村作為臨平區生態鄉村建設的代表之一,在綠色發展方面走出了獨具特色的創新之路。早在2015年,村莊主動關停污染較重的魚類養殖產業,利用塘底富含有機質的黑泥土壤,成功引進蓮藕種植項目。此舉不僅改善了水體環境,也逐漸構建起以“荷文化”為主題的田園景觀帶。
實踐團隊在村干部的帶領下走訪了“千畝荷塘”,實地感受這一綠色生態名片的視覺震撼。荷葉田田、碧波蕩漾間,生態治理與文旅開發的協調共生讓同學們深受啟發。“生態振興并不只是關停并轉,它更是一種與自然重新建立聯系的勇氣和智慧。”一位團隊成員在走訪記錄中寫道。
新宇村在推動產業更新的同時,也始終將群眾福祉作為發展落腳點。“奶奶工坊”便是這一理念的具象體現。該項目為本村賦閑在家的老人提供靈活就業崗位,主要從事布藝、編織、包裝等工藝環節。據統計,已有超過100位村中老人受益,年均增收近萬元。
調研中,同學們與“奶奶工坊”的幾位成員展開深入交流。她們紛紛表示,在工坊中工作最大的收獲不僅是收入,更是“有人陪伴不孤單”。大家一起勞動、閑聊家常、散步交流,形成了新的社交圈與社區歸屬感。這份質樸的幸福感打動了所有團隊成員,也讓青年們進一步理解了“共同富裕”的多維含義。
在結合專業特色開展服務方面,實踐團隊精心策劃了“手繪小清荷”與“植物拓染”主題文化體驗活動,邀請新宇村兒童共同參與非遺藝術教學。依托千畝荷塘豐富的植物資源,孩子們用荷葉、花瓣作為工具,學習古老的植物拓染技藝,將自然的肌理敲印在織物上。
為增強教學趣味性,團隊通過視頻播放向孩子們介紹了拓染的起源、工具和流程。隨后在指導老師帶領下,小朋友動手操作,盡情釋放想象力,一塊塊布料上呈現出斑斕多彩的自然紋樣。孩子們的作品純真而靈動,不僅展現了童趣與美感,也在潛移默化中傳播了傳統文化的溫度。
“我們不是來單純‘教給’他們什么,而是讓他們通過動手,去發現身邊的自然之美與文化之根。”其中一位團隊成員說。這種將非遺與鄉土資源融合的創新形式,既激發了孩子們的創作熱情,也推動了文化自信的早期建立。
除了調研與教學活動,實踐團隊還進行了總結座談,集中交流了調研發現與個人思考。不少同學坦言,在城市長大的自己對鄉村原本了解不多,這次的實踐讓他們真正看到了“鄉村振興”四個字背后的艱辛、努力與溫度。
村莊發展離不開政策的引導,也離不開每一位村民的主動參與。團隊成員在與村書記的交流中了解到,新宇村能有今天的生態成效與社區共富,源于持續不斷的制度創新與群眾共建。他們也深刻體會到:走出校園、貼近土地,是理解國情民情的重要路徑。
“我們感受到基層的復雜與活力,也意識到青年在這個時代大有可為。”一位成員在感言中寫道,“知行合一,不是書本上的口號,而是在田野中、課堂外,用行動積累下的理解與擔當。”
浙江理工大學馬蘭戈尼時尚設計學院“浙鄉新貌·青春繪記”社會實踐團通過“走進新宇村”主題實踐項目,融合藝術設計、非遺教育、田野調研等多種形式,推動美育下鄉、文化賦能與生態體驗的有機融合,展現了新時代高校學子的專業素養與社會責任感。未來,團隊將繼續走進更多鄉村,用實踐書寫青春的時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