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7日,華南師范大學物院永和四進服務隊隊員梁瀟予積極響應廣東省“百千萬工程”政策的號召,走進廣州市黃埔區永和社工服務站,為小朋友們帶來漢字的起源與造字法的相關課程,和小朋友們一起探討漢字的奧秘,增加小朋友們對漢字的理解,助力于喚醒基層孩童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豪感。
課程伊始,授課教師以“倉頡造字”的傳說為引入,引導小朋友們思考漢字的悠遠歷史。當教師提出“漢字最開始是用什么寫的,寫在哪里的?”的問題時,小朋友們爭先恐后地回答:“寫在龜甲上!”“寫在獸骨上!”“用筆寫!”教師認真傾聽學生們的答案,肯定孩子們對“甲骨文”的理解,以“樹枝”糾正“筆”的說法,繼而引導小朋友們繼續思考文字的造字方法。
針對基層孩童年齡小的特點,授課教師著重介紹漢字六種造字法中的“象形”、“指事”、“會意”與“形聲”,向小朋友們展示漢字的多樣性。其中在介紹“象形字”時,教師給出甲骨文中象形字的圖片,請小朋友們猜一猜這些“圖畫”分別對應如今簡體字中的哪些字。小朋友們踴躍回答,“這是‘日’字!”“這是‘谷’!”“彎彎的米是‘禾’!”一時課堂氣氛活躍,小朋友們的學習熱情高漲。教師趁熱打鐵,繼而向小朋友們解釋這些字形的來由以及字的含義,字所指代事物包含從物質的自然形態到人類活動動態過程,例如教師解釋“谷”便是一個人用車推著滿滿的糧食,故而“谷”是豐收之義,小朋友們恍然大悟,對漢字的誕生與“字為何這樣寫”的理解進一步加深。
為增加課堂趣味性,教師以十二生肖為例,增加動圖的展示,讓小朋友們了解“象形”的“象”體現于何處。教師給出十二生肖中動物的象形字,請學生根據其中形態的不同來猜測這些字分別代表哪個動物。“這是‘猴’!我就是屬猴的!”不少小朋友手高高舉起,激動回答道。“那么大家如何區別狗和豬呢?”面對授課教師的提問,小朋友們結合剛才學習的知識,很快給出正確回答:“因為豬比狗胖!”繼象形字之后,教師依舊以生活現象和具體情境引導小朋友們理解“指事”“會意”“形聲”等造字法的含義。通俗易懂的語言和簡單有趣的“猜字謎”環節,讓小朋友們學會漢字的拆分理解,深刻地感受了字形與字義的密切聯系,體悟漢字文化乃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課堂的最后,教師展示了部分漢字變形在現實生活中的運用,讓小朋友們意識到漢字在生活中的獨特地位。教師有意給小朋友們們傳輸這樣一個意識:漢字不僅是語言、思想的載體,其本身也是中華文化乃至人類文明最璀璨的部分。
通訊員:梁瀟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