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青春之力邂逅鄉土中國,當專業之智融入鄉村振興。青島農業大學植物醫學學院“蟲鳴”生態文明實踐服務團秉承“知行合一”理念,于7月15日至17日,深入濟南市萊蕪區,以“生物農藥惠農助農,綠色防控助力鄉村振興”為核心,精心構建“四大課堂”實踐體系,用腳步丈量田野肌理,用學識破解發展難題,在齊魯大地上書寫了一曲新時代大學生服務三農的青春華章。
社會課堂:共話鄉村振興之路,同繪生態發展藍圖
青島農業大學植物醫學學院“蟲鳴”生態文明實踐服務團在省“四進”駐萊蕪支隊隊員、植物醫學學院教授周善躍,團委書記張琳帶領下,深入濟南市萊蕪區,推動農業綠色發展。在大王莊鎮會議室,團隊與省“四進”駐萊蕪支隊隊長胡保升、萊蕪區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高級農藝師李金生、萊蕪區大王莊鎮黨委書記李傳國、副鎮長畢研波、鎮農業辦主任呂學義等領導專家圍繞鄉村振興主題進行座談交流。
胡保升結合自身學習、工作經歷,鼓勵同學們發揚“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的精神,錘煉過硬本領,深耕農業沃土。李傳國從自然環境、歷史文化、產業發展、生態保護等維度,系統描繪了大王莊鎮鄉村振興的歷史脈絡和發展藍圖,并結合大學生社會實踐展開了深入交流。李金生則深度解析了區域農業發展現狀,著重指出當地在推廣生物農藥過程中面臨的成本管控、效果穩定性等現實瓶頸。這場思想碰撞不僅為團隊搭建了洞察三農現狀的“瞭望臺”,更以智力賦能的形式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供了多元路徑。
在君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山東省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公司負責人張松杰以“大棚里的脫貧故事”為切入點,生動再現了生物農藥在助農增收中的實踐偉力。其分享的“手把手教技術、點對點解難題”的推廣經驗,讓團隊成員對“紙上得來終覺淺”有了切膚之痛的認知。恰逢中國化工學會化肥專委會副秘書長亓昭英到訪,她提出的“生物肥藥協同增效”理念與“示范田對比實驗破認知壁壘”的推廣策略,為團隊打開了全新的專業視野。
從大王莊鎮到羊里鎮,實踐團的足跡遍布田間阡陌與農資店鋪。在農資店,團隊細致調研生物農藥的市場流通脈絡;在田埂地頭,成員們化身“科普宣傳員”,以圖文并茂的宣傳單為載體,用通俗易懂的方言土語講解生物農藥的生態優勢與科學用法。羊里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劉華會,關于綠色農業發展的深度剖析,更讓團隊精準捕捉到基層推廣的痛點與難點。
實踐課堂:探尋田間農技法寶,傳承強農興農真本領
在大王莊鎮的華山莊園,實踐團在總經理王宗福的詳細介紹下,開啟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學習之旅,深入探尋櫻桃種植的先進模式,挖掘諸多值得學習借鑒的亮點,圍繞綠色農業發展深入交流,為當地農業的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與思路。
植物醫學學院教授周善躍的“大棚公開課”更是讓團隊受益匪淺。在酥梨大棚內,周教授深入講解梨樹病蟲害的識別與防治方法,詳細介紹了梨園采用的套袋技術及其優勢,并著重指出早春時期是防治蚜蟲、薊馬等害蟲的關鍵窗口期,不僅提升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還為當地農戶提供了科學實用的種植技術指導。
科普課堂:守護鄉村生態美,同心環保向未來
東王家莊村的村委會大院里,兩場主題鮮明的科普宣講吸引了眾多村民。團隊成員孫晨涵以“科學使用農藥”為核心,從農藥分類到防護規范,層層遞進解析科學用藥知識,特別提醒村民“購藥問專家,用藥講科學”。團隊成員劉帥君則通過昆蟲標本制作展示,揭開昆蟲世界的神秘面紗,在講解其生活習性與危害特征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傳遞“生態平衡”理念。
夜幕降臨,羊里街道居民廣場的燈光誘捕裝置成為最吸睛的“科學展臺”。團隊成員通過現場捕捉昆蟲和展示昆蟲標本的方式,向居民們普及昆蟲知識,生動講解了昆蟲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聯,在互動體驗中強化“科學使用生物農藥”的環保意識,讓綠色發展理念如星光般照亮鄉村夜空。
思政課堂:研學傳承紅色精神,躬行守護綠水青山
實踐期間,團隊走進多個場館開展研學活動。在房干生態館,成員們循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軌跡,從“每人每年種3-5棵花卉”的村規民約中,讀懂了“全民參與生態保護”的實踐密碼,堅定了“生態優先”的發展信念。萊蕪709文化產業園內,紅色記憶在創新表達中煥發生機。團隊成員觸摸著活化的歷史肌理,既見紅色資源如何以文旅融合之姿賦能鄉村振興,更悟“艱苦奮斗”是穿越時光的精神火種,照亮當代興農路。魯中抗日戰爭展覽館與萊蕪戰役展覽館中,泛黃的史料與震撼的場景再現,讓團隊成員深刻感悟到“軍民同心、其利斷金”的精神偉力。紅色基因的浸潤與生態理念的交融,讓青年學子更加明確:推廣綠色農業不僅是專業使命,更是時代賦予的責任擔當。
從會議室的思想碰撞到田間地頭的實踐探索,從科普宣講的知識傳遞到紅色場館的精神淬煉,青島農業大學“蟲鳴”團隊以“四大課堂”為載體,將專業學識轉化為助農實效,讓青春力量融入鄉村振興洪流。這場深耕萊蕪的實踐之旅,不僅是一次知識與田野的對話,更是當代大學生用行動詮釋“強農興農”使命的生動注腳——以青春之我,建青春之國;以綠色之筆,繪振興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