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承與創新交織的時代浪潮中,非遺面塑技藝正探尋與現代高校、新興科技融合的新路徑。7月18日,面塑匠心隊懷揣對傳統手工藝的好奇與熱忱,踏入徐州文化館面塑工作室,開啟非遺與科技碰撞的實踐之旅,推動面塑技藝在高校傳播,讓青年學子深度感受傳統手工藝魅力。
一、初見匠心:工作室里的文化共鳴
晨光漫過窗沿,為徐州文化館面塑工作室鍍上一層暖金。陳列架上的面塑作品靜靜佇立,傳統人物的衣袂似攜古風,花鳥魚蟲的紋路若含生機,千百年的技藝沉淀在指尖流轉的溫度里,無聲訴說著非遺傳承的脈絡。面塑匠心隊的同學們駐足觀賞,目光掠過那些細膩的褶皺與靈動的色彩,心中早已醞釀著一場關于傳統與創新的對話。傳承人如約而至,從面塑的漢代淵源講起,那些曾用于祭祀的古樸造型,如何在時光淬煉中成為承載文化記憶的藝術載體。指尖翻飛間,面團經揉、搓、捏、壓,轉眼便勾勒出簡潔而有神的輪廓,讓同學們直觀感受到“以手賦形,以心傳意”的匠藝精髓。
二、創想碰撞:學科特色與面塑的創意融合
聆聽之余,信息學部的同學們與傳承人圍坐交流,一場跨越傳統與現代的創想碰撞就此展開。大家聚焦面塑技藝與學科特色的融合點,從代碼符號的抽象形態到芯片輪廓的幾何美感,從數字世界的像素元素到科技探索的象征意象,一個個創意在探討中逐漸清晰。經過反復打磨,兼具面塑傳統韻味與科技特質的卡通形象終于成型:利落的線條延續著面塑的簡潔靈動,科技護目鏡的弧度里透著未來感,像素點眼眸閃爍著探索的光——這不僅是一件作品,更是傳統手工藝與高校學科特色對話的生動注腳,讓古老面塑在青春創意中煥發新的可能。
圖一為面塑傳承人帶領同學們在捏面塑
三、指尖攻堅:實踐中的技藝傳承與突破
研討一結束,五彩面泥就被擺上了桌?蓜偰闷鹈婺,隊員們就陷入了困境:揉面時力度總不均勻,面團要么一邊扁一邊鼓,捏著捏著就成了歪歪扭扭的陀螺狀;想把面團搓成細條做裝飾,手卻控制不住地抖,細條忽粗忽細,還沒用到作品上就斷成了好幾截;嘗試捏制卡通角色輪廓時,指尖稍一用力,原本圓潤的線條就變了形,捏出的形狀與預想相去甚遠。團隊成員們對著手中形態各異的半成品,眉頭微蹙,眼中難掩焦急與困惑。
傳承人看到大家的窘境,挨個走到同學們身邊耐心指導。她拿起面團示范揉面技巧,手腕穩健發力,掌心貼面團畫圈,原本松散的面團漸漸變得圓潤光滑;針對手抖搓不好細條的問題,她教大家用尺子輔助按壓,既控粗細又穩手勁;談及卡通造型比例,她建議突出“頭大身小”的特點,以圓渾頭部搭配小巧身軀凸顯靈動感,五官適當夸張更添趣味。“面塑傳承不僅是技藝延續,更需融入新意,守著根脈往新路上走,才能讓老手藝活在當下。”傳承人邊說邊演示,竹針挑出短發層次,指腹滾出護目鏡圓弧,薄如紙片的面泥被小心貼在拼接處當“分界線”。
隊員們跟著反復嘗試,指尖漸漸靈活起來——短發剪得整整齊齊,護目鏡彎得恰到好處,藍白衣服清爽分明,一個個帶著科技范兒的面塑卡通,慢慢在桌上“站”了起來。
圖二為同學們和面塑傳承人的合影
四、薪火新篇:非遺與青春的雙向奔赴
此次面塑實踐,對同學們而言是一場深度的文化浸潤。從創想碰撞的思維迸發,到實踐中的挫折與突破,每一步都讓他們領略到面塑技藝的精妙,細膩紋路里藏著千年技藝、匠人心血與文化傳承的密碼。
實踐更探索出非遺與學科融合的新路徑。信息學部的科技元素融入傳統面塑,讓古老技藝擁有青春表達,為其打開通往年輕群體、對接現代生活的窗口。面塑不再是展架上的“老物件”,而是能與代碼、芯片對話,承載青春創意的文化載體。
當同學們帶著作品走出工作室,帶走的不僅是親手制作的面塑,更是對非遺傳承的責任與熱忱。這場實踐為傳統技藝注入青春活力,讓面塑以創新姿態講述文化故事,也讓青年學子成為非遺傳承的新鮮血液,使文化在傳承與創新的循環中持續煥發光彩,書寫出非遺與青春雙向奔赴的美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