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8 日至 12 日,華中科技大學光學與電子信息學院赴江蘇省蘇州市“光鏈蘇韻 電析新篇” 暑期實踐隊穿梭于轟鳴的生產車間與靜謐的實驗室之間,在企業、高校與科研機構的聯動中,觸摸著光電產業的發展脈動,完成了一次從理論到實踐的深度蛻變。
首日探秘:從產業硬核到學術堅守
8 日的行程如同打開了光電世界的第一扇門。英諾賽科的車間里,全球首條 8 英寸硅基氮化鎵量產線正以精密的節奏運轉,這條被譽為半導體領域 “超級高速公路” 的生產線,讓隊員們直觀感受到 IDM 全產業鏈模式的強大能量。而企業里隨處可見的 “HAPPY” 文化標語,又讓冰冷的機器設備多了幾分人文氣息,隊長滿意在日記中寫道:“原來頂尖科技企業,也能把嚴謹與活力融合得如此巧妙。”

午后,江南大學朱華新副教授的分享帶來了另一種震撼。二十多年來,他帶領團隊在光學鍍膜領域默默耕耘,其研發的保偏鍍膜技術,就像為航天器裝上了 “通信指南針”,讓嫦娥探月、長光衛星等重大工程有了穩定的信息傳輸保障。當聽到“實驗室的燈光常常亮到深夜”時,不少隊員眼中閃爍著敬佩的光芒,深刻體會到“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分量。
次日深耕:激光魅力與科研精神
9 日的探索充滿了視覺與精神的雙重沖擊。天弘激光的生產車間里,激光束在新能源汽車電池極片上“跳舞”,精準的切割、完美的焊接,讓隊員們驚嘆于激光技術在工業領域的“點石成金”之能。一位主修激光應用的隊員興奮地說:“課本上的理論知識,在這里變成了看得見、摸得著的生產力。”
下午與中科院長春光機所朱明教授的云端連線,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禮。朱教授講述了團隊在光學武器研發中“三無”困境下的奮斗歷程:為了編程,他們啃下厚厚的匯編語言書籍;為了調試設備,他們冒著嚴寒奔赴漠河。當“航空成像技術集成系統”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的消息傳來,屏幕內外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如今,團隊又在 AI 與光學融合的新賽道上前行,這種永不滿足的科研精神,讓隊員們深受觸動。
中期探索:微觀世界與智能未來
10 日的行程帶領隊員們穿越尺度與時空。屹東光學的電子顯微鏡技術講座,仿佛一把鑰匙打開了微觀世界的大門,從微米到納米的成像飛躍,讓大家看到了肉眼之外的奇妙景象,仿佛進行了一場“縮小版”的星際旅行。

在工信部電子五所華東分所,AI 視覺檢測系統如同“火眼金睛”,能精準識別產品的細微瑕疵;數字孿生技術構建的虛擬工廠,則讓未來智能制造的模樣清晰可見。隊員們圍著虛擬工廠模型討論不休,對產業的未來充滿了無限遐想。
收官之旅:學術殿堂與行業前沿
11 日,蘇州大學的百年校園散發著濃厚的學術氣息。袁孝教授用生動的案例講解高功率激光技術,將復雜的原理轉化為一個個有趣的科學故事,讓隊員們聽得入了迷。隨后,中國(蘇州)光子產業發展大會成為行程的“壓軸大戲”,“光領萬物,賦能未來”的主題下,行業領袖的分享、專家學者的探討,讓隊員們站在更高的視角看到了光電產業的發展趨勢,思想的碰撞激發出創新的火花。

五天的實踐之旅畫上了句號,但它留下的思考才剛剛開始。從企業車間到學術殿堂,隊員們不僅見識了光電技術的硬核實力,更感受到了科研工作者的擔當與情懷。正如隊長滿意所說:“這次實踐讓我明白,光電事業的發展,需要我們腳踏實地,更需要我們仰望星空。在科技強國的路上,我們青年一代責無旁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