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金融職業學院投資保險學院“稽山商韻匯金流,普惠精耕促躍升”暑期社會實踐團,深入“中國珍珠之都”——諸暨市山下湖鎮,開展了一場以走訪調研普惠金融政策、入戶宣講金融反詐知識為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
“世界珍珠看中國,中國珍珠看諸暨。”實踐團首站抵達華東國際珠寶城。作為全國最大的珍珠產業市場,如今的華東國際珠寶城已成功轉型為融合“珍珠產業、文化體驗、旅游觀光”的復合業態新地標,生動展現著傳統產業向現代商業文明的精彩跨越。
在與資深從業者唐建平的深入交流中,團隊細致梳理了產業發展的脈絡。深耕行業二十余載的唐師傅,指著展柜中對比鮮明的海水珠與淡水珠,講述消費趨勢的變遷:“早年消費者追求‘大而圓’,如今年輕人更青睞‘設計感’和‘故事性’。”談及產業蓬勃發展的動力,唐師傅特別強調:“政府給予了強力支持,不僅有高度重視,還配套了相應的免稅政策。”

2020年正式開館的世界淡水珍珠博物館,則為山下湖鎮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蘊,開啟了產業與文化深度融合的新篇章。
為探究普惠金融如何精準服務珍珠產業鏈上的小微企業及創業者,團隊成員特別采訪了浙江金融職業學院校友、剛剛轉行至珍珠產業的蔣潔羽。
蔣潔羽結合自身銀行工作經驗和當前創業實踐,詳細介紹了山下湖特色的普惠金融產品:“正是基于山下湖市場從業者高度集中的特點,才催生了‘珍珠貸’、‘金浦貸’這類精準對接產業需求的貸款產品。”她認為,這些普惠金融工具對新人創業至關重要,“極大緩解了囤貨期的資金周轉壓力,讓資金運用更靈活,為珍珠產業提供了實實在在的金融保障。”蔣潔羽的創業經歷分享,讓團隊成員深刻理解了普惠金融“精耕”產業、服務實體的核心價值。
此外,實踐團成員還親身體驗了開蚌取珠的環節。養殖戶介紹,每只蚌需精心培育3-5年,每日需嚴格監測水質、防治病害。“開蚌那一刻,才知道每一顆珍珠都來之不易。”成員們在體驗后由衷感嘆。
從晨曦微露的養殖塘,到華燈初上的珠寶城,珍珠產業的華麗轉身,離不開匠心的堅守與金融活水的持續滋養。山下湖的故事,正是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生動縮影。在蚌殼開合的歷史律動間,實踐團成員不僅見證了傳統產業的升級之路,更深刻領悟了金融力量服務地方特色經濟、助推共富躍升的關鍵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