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0日,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學技術學院赴湖北省潛江市與監利市暑假社會實踐團走進潛江市,先后探訪湖北蝦鄉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與中國蝦谷(湖北潛網生態小龍蝦產業園),聚焦蝦稻全產業鏈發展現狀,深入探究"雙水雙綠"模式下產業融合的創新路徑與實踐成效。
智能化加工賦能:一粒米里的產業升級
清晨的湖北蝦鄉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自動化生產線的運轉聲勾勒出現代農業的繁忙圖景。實踐團在公司負責人帶領下,參觀了蝦鄉稻米全流程加工產業鏈:氣動膠輥礱谷機精準完成殼米分離,色選機按色澤體態對米粒分級,拋光機賦予稻米溫潤光澤,從加工到包裝、搬運的全環節均由機械臂協同完成,大幅降低人工成本。
公司張總為團隊成員講解大米生產線 梁伶子攝
據介紹,該公司以蝦稻共作模式為基礎,秉持"為種者謀利,為食者造福"宗旨,通過"四聯戰略"(產業與大學聯動、產品跨界域聯合、品牌與名牌聯姻、廠家與商家聯盟)推動發展,構建起"企業創品牌、農戶增收入、環境得保護、食者享安心"的四方共贏格局。目前,公司已打造"蝦鄉稻"高品質大米、"蝦鄉"精品名牌大米和"蝦咪"甲殼素大米等系列產品,全力沖刺"中國生態大米第一品牌"目標,其物聯網產時監控體系與一二三產業融合模式,為農產品加工領域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實踐樣本。
蝦鄉公司廠區 梁伶子攝
全鏈集群驅動:一只蝦撬動的百億產業
午后,實踐團來到位于潛江市后湖管理區的中國蝦谷——湖北潛網生態小龍蝦產業園。作為全國最大小龍蝦交易中心、國家級農產品產地市場,該園區被納入湖北省委、省政府"蝦十條"政策重點扶持范圍,其小龍蝦交易流通量穩居全國同行業首位。
中國小龍蝦交易中心標志石 梁伶子攝
在觀景臺俯瞰,冷鏈車有序穿梭,交易大廳電子屏實時更新全國行情,檢驗檢疫區的藍光下每只小龍蝦均附帶"身份標識",構建起覆蓋收購批發、檢驗檢疫、物流配送、冷鏈倉儲、信息發布、孵化培訓、農旅基地的全產業鏈體系。據了解,園區年均交易額超100億元,配送小龍蝦約20萬噸,累計開展技能培訓超4萬人次,直接帶動2萬人就業、10萬余人增收,通過"互聯網+小龍蝦+流通+終端+服務"的融合模式,有效破解了產業供應鏈痛點。
工作人員為團隊成員講解產業園布局 梁伶子攝
值得關注的是,園區依托1850畝農旅融合基地,聯動蝦—稻核心示范區、返灣湖國家濕地公園等資源,打造集"賞、玩、吃、住、游"于一體的小龍蝦特色體驗綜合體,推動一二三產業集聚發展,進一步提升了潛江龍蝦產業的綜合產值與市場競爭力。
此次潛江之行,實踐團通過實地探訪感受到蝦稻產業從種植到加工、從流通到文旅的全鏈條創新活力。潛江以"蝦稻共作"為起點,構建起生態與經濟協同、科技與產業融合的發展格局,其經驗不僅印證了"雙水雙綠"模式的實踐價值,更為鄉村振興背景下特色產業的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發展提供了有益借鑒。實踐團成員蔡依琦表示,將把此次調研成果轉化為理論思考,為農業全產業鏈升級與鄉村振興貢獻青年智慧。
文字|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學技術學院赴湖北省潛江市與監利市暑假社會實踐團 蔡依琦
圖片|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學技術學院赴湖北省潛江市與監利市暑假社會實踐團 梁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