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5日 銅陵博物館
晨光中,淮北師范大學“百年百圖展黨史”實踐團的12名成員站在銅陵博物館菱形青銅幕墻下。這座以春秋龍耳鳥紋鑒為原型、用3000㎡青銅板拼裝的建筑,墻體紋路在陽光下流淌著金屬光澤。“青銅不僅是文物,更是活著的歷史。”隊長周姐觸摸著冰涼的銅板感嘆。
深度研學:紋飾里的文明密碼
在“吉金鑒古”展廳,商周禮器陣列如時空長廊:
商代饕餮紋爵(高18cm):獰厲獸目與雷紋交織,范鑄殘留的0.2mm披縫揭示分范工藝;
西周提梁卣(帶蓋高35cm):蓋內銘文“乍父丁寶尊彝”,印證銅陵作為周代銅料供應地的地位;
戰國菱形紋銅劍:劍格錯金工藝誤差僅0.5mm,隊員用微距鏡頭捕捉到刃部淬火痕跡。
“看這面東漢神獸鏡,”隊員王哲指向展柜,“鏡鈕旁的‘長宜子孫’銘文,說明它曾是家族傳承的信物,也證明漢代銅陵銅鏡鑄造的巔峰技藝。”
技術破譯:讓千年技藝重生
數字展廳里,團隊用科技破解古老工藝:
AR復活鑄造流程
掃描戰國銅鼎觸發程序:陶土制模→陰干刻紋→焙燒成范→澆注銅液(動態模擬1100℃銅液流動);
3D打印補全殘缺
對漢代銅弩機殘件進行CT掃描,用光固化樹脂打印缺失的望山(瞄準器),還原150米射程機制;
短視頻引爆傳播
發布《銅陵青銅十二時辰》,用分鏡對比文物與礦山實景(如西周銅斧VS金牛洞礦坑),單日播放量破12萬次。
薪火行動:從學術到惠民
研學成果正落地為文化服務:
✅
社區紋飾工坊
在銅官區陽光社區,孩童用3D打印的鳳鳥紋模具拓印帆布袋,解讀“鳳鳴岐山”的祥瑞寓意;
✅
校園數字禮包
向淮北三小捐贈50套AR文物卡牌(掃描即現三維模型),學生據此設計的“未來青銅器”獲省科創賽一等獎;
✅
鄉村技藝傳承
聯合天門鎮中學開設銅箔鏨刻課,學生用0.3mm銅片鏨刻商代夔龍紋書簽,非遺訂單增收8000元。
未來計劃
團隊將與博物館共建
“紋飾基因庫” ,矢量化解構300件文物紋樣,開發中小學STEAM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