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助力鄉村振興與紅色基因傳承,吉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學生工作處積極響應團中央和團省委的號召組建“青春筑邊行”實踐調研團,并于7月9日至11日,在孔鶴、白天罡老師的帶領下開展2025年全國大學生“三下鄉”主題社會實踐活動,先后走進葦子村、水南村、太平村等多個特色村落,在座談交流、文化探訪與實地調研中,觸邊疆發展脈搏,踐行青年責任擔當。
座談訪民情,民俗潤心靈,晚會聚溫情
實踐隊首站抵達葦子村,一場圍繞鄉村發展的座談會在此展開。隊員們與村干部、村民代表圍坐一堂,為村民們系統解讀國家各項政策并認真記錄村民的需求與建議,為后續助力鄉村發展積累一手資料。這場座談會讓村民們體會到鄉村振興的旺盛活力與廣闊前景,對國家鄉村振興政策有了更清晰的認知,匯聚起共建美好鄉村的共識與力量。
夜幕降臨,一場熱鬧的晚會在葦子村舞臺拉開序幕。隊員們與村民們同臺演唱民族歌曲,在悠揚歌聲里,既有 “民族團結一家親” 的深情,也有 “黨建引領促振興” 的豪情,溫暖與歡樂在各族群眾心間流淌,讓實踐隊快速融入當地氛圍,為后續開展走訪調研、服務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群眾基礎,也讓 “共筑同心夢” 的信念在歌聲中愈發堅定。
探文化根脈,尋紅色記憶,悟傳承力量
次日,實踐隊走進圖們江藥業,探尋民族文化與黨建文化融合的發展密碼,挖掘民族文化中的智慧與價值,感受黨建引領下民族文化傳承之路。館內民族先進文化與黨建文化交融,隊員們通過講解員的講述,深化了對民族團結的認識,更堅定了青春之力傳承優秀文化、助力文化振興的信念。
隨后,實踐隊走訪了水南村與太平村,在鄉村深處探尋紅色記憶,深刻體會到黨建引領在紅色基因傳承與鄉村發展中的核心意義。在水南村,隊員們通過參觀設有 “村史溯源”“美好家園”“脫貧攻堅・鄉村振興”三大板塊長廊,了解到村莊在黨建引領下的歷史變遷、自然與民俗風貌及發展成就,彰顯了黨建推動鄉村全面發展的實效;在太平村紅色教育基地,泛黃的戰地書信、銹跡斑斑的舊步槍,無聲訴說著在黨的號召下村民與戰士并肩作戰的歷史更讓大家深刻認識到,正是黨建力量的凝聚,讓民族文化傳承與紅色基因延續交織成這片土地最堅韌的脈絡,成為鄉村發展的強大精神動力。
漫步光東村,感受田園風情
循著總書記十年前擎畫的鄉村畫卷,“三下鄉”實踐活動的最后一站,實踐隊來到了素有“水稻之鄉”美譽的光東村。正值稻浪初涌,廣袤田野綠意盎然。漫步村道,微風拂過,稻穗沙沙作響,隊員們沉醉其中,盡情感受鄉村自然之美,心靈得到純凈洗禮。夕陽西下,余暉為光東村披上金紗,此次實踐活動在此圓滿收官。但這段經歷已深深烙印在每一位隊員心中,將成為他們寶貴的財富,他們將帶著光東村的精神力量,為實現鄉村振興的夢想奮勇前行。
此次 “三下鄉” 活動雖已落幕,但青年力量注入鄉村振興的脈動并未停歇。隊員們用知識賦能農業發展,用行動架起城鄉橋梁,以青春之名書寫了實干篇章;他們不僅親歷了邊疆大地多元共生的生動實踐,更在行走間體悟到:民族文化的根脈如何在時代浪潮中生生不息,鄉村振興的藍圖怎樣在黨建引領下落地生根。這份青春與鄉土的雙向奔赴,正為鄉村振興注入持久活力。隊員們紛紛表示,這段經歷將成為青春記憶里的珍貴片段,激勵自己以更堅定的信念扎根基層、以更務實的行動服務社會,讓青春之花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綻放出絢麗光彩。
學生工作部(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