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至12日,綿陽師范學院TANG心心理團隊攜手綿陽市救助管理站,在困境兒童、留守兒童、流動兒童及福利院兒童群體中,開展了“尋溯綿州紅蹤,少年志啟新程”主題夏令營。這場以綿陽本土紅色文化為脈絡的活動,像一條溫暖的紐帶,串聯起北川“抗震救災精神”、江油“革命精神”與梓潼“兩彈一星精神”,讓紅色基因在孩子們的笑聲與足跡里悄然扎根。
“桃花開幾朵?”“開三朵!”開營首日的活動室里,歡快的音樂裹挾著孩子們的雀躍。隨著志愿者的指令,原本陌生的小身影迅速相擁成團,笑聲像撒落的銀鈴,把隔閡震得粉碎——這是“桃花朵朵開”破冰活動的熱鬧場景。在輕松的互動里,孩子們攥緊了新伙伴的手,也敞開了接納紅色文化的心扉。
緊接著,營歌《左手右手》的旋律緩緩流淌。“當困難來臨的時候,請你舉起你的左手……”志愿者帶領孩子們邊唱邊做手勢,左手代表勇氣,右手象征力量,掌心相貼時,團隊的暖意從指尖傳到心底。而紅色情景劇排練更是讓孩子們眼睛發亮:有的分發讀書的青年,有的模仿革命先烈演講,稚嫩的臺詞里藏著認真——“我們要向紅軍爺爺學習!”通過角色代入,抽象的“精神”開始變成可感的“行動”。
實地體悟:紅蹤里的精神觸摸
“看,這是當年解放軍叔叔用手刨開的廢墟……”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講解員的聲音帶著哽咽。孩子們盯著展柜里變形的書包、泛黃的救援日記,小臉上褪去了嬉笑。當聽到“有位父親背著兒子的尸體走了25公里”的故事時,孩子們悄悄抹了抹眼睛。
而在王右木紀念館,泛黃的書信、銹跡斑斑的手槍讓歷史變得鮮活。“王爺爺在成都創辦《人聲》報時,連吃飯的錢都用來印報紙呢!”講解員的話讓孩子們咋舌。有個男孩突然舉手:“那他不餓嗎?”“因為他心里裝著更大的事——讓更多人過上好日子。”這樣的對話里,“革命精神”不再是課本上的字,而成了“為別人著想”的具體模樣。
實踐內化:少年志的新程啟航
“火箭要怎么才能飛起來?”梓潼站里,孩子們圍著志愿者手里的手工材料嘰嘰喳喳。折紙、粘膠帶、插吸管……當自己制作的“火箭”被橡皮筋彈向天空時,歡呼聲差點掀翻活動室。“共筑多樣導彈”拼圖區更熱鬧:一組孩子為“導彈尾翼角度”爭得面紅耳赤,最后通過分工合作,終于拼出完整的“兩彈一星”圖片,驕傲地舉過頭頂。
“巧渡金沙江”游戲里,孩子們踩著畫在地上的“石頭”前進,有人不小心“落水”,立刻有伙伴伸手拉一把。“當年紅軍叔叔就是這樣互相幫助才渡過江的!”志愿者趁機講解,孩子們卻搶著說:“我們也是紅軍!”汗水浸濕了額發,卻澆不滅眼里的光——團隊協作的快樂,早已和革命歷史的記憶纏在了一起。
這場夏令營,就像一粒裹著紅色養分的種子,落在孩子們心里。或許某天,當他們面對困難時,會想起抗震救災的堅韌;當他們與人相處時,會記起革命先輩的擔當。而這,正是綿陽紅色文化最動人的傳承——從歷史里來,到少年心里去,再向新程里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