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挖掘和保護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助力鄉村振興與文化傳承,昆明鐵道職業技術學院2025年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篾響笙歌,織繪侎鄉彝章”團隊,于7月8日抵達臨滄市永德縣烏木龍彝族鄉,開展俐侎非遺文化的專題調研。
圖一:中華文脈傳承團成員圍坐研討俐侎文化調研細節 通訊員 王艷霞 供圖
清晨,團隊便抵達俐侎服飾非遺傳承人李從妹老師的家中。傳承人熱情迎接了團隊,迫不及待地向大家展示古老的織布機,傳承人雙手熟練在織布機中穿梭,并向大家講解俐侎服飾蘊含的獨特文化理念。
圖二:俐侎服飾非遺傳承人李從妹奶奶向成員展示織布機 通訊員 王子豪 供圖
隊員們有幸試穿了俐侎傳統服飾,感受每一針每一線中先人的智慧與情感,親身接觸俐侎服飾的工藝,讓他們對俐侎服飾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圖三:團隊成員體驗穿著俐侎服飾 通訊員 王艷霞 供圖
下午,團隊來到了帕帕屋。在這里有在俐侎人紅白事上敲響的鼓,交易用的秤砣,而最讓隊員們感到新奇的是響篾,傳承保護工作者拿起響篾,輕輕吹奏,發出悅耳的聲音。
隨后,蘆笙舞非遺傳承人張金保老師為隊員們展示了長號、嗩吶等傳統樂器的吹法。表演結束后,張金保老師帶領隊員們一起跳起了蘆笙舞。團隊成員圍成圓圈,跳起傳統的蘆笙舞。
圖四:蘆笙舞非遺傳承人張金保教成員打跳 通訊員 王子豪 供圖
傍晚,團隊成員們換上俐侎服飾,與當地居民一同跳起了火把節打歌。隊員們將松香點燃放在火把上,感受著俐侎人獨特的節日氛圍和文化傳統。
圖五:成員們與非遺傳承人一同體驗火把節 通訊員 王艷霞 供圖
此次三下鄉活動,讓團隊成員深入了解了俐侎人的服飾、歌舞和文化習俗,感受到了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和深厚底蘊。未來,篾響笙歌,織繪侎鄉。昆明鐵道職業技術學院學子以腳步丈量土地,以行動傳承文明,在臨滄的青山綠水間書寫了屬于新時代青年的文化擔當,為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貢獻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