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陽光灑在壽縣的田野上,我們七名滁州學院學院的學子背著環保袋,走進了這片被垃圾困擾的鄉村。這不是一次簡單的課外活動,而是一次與土地對話的機會,一次用雙手丈量環保意義的實踐。
村口的小溪旁,景象令人揪心。塑料瓶像不速之客般卡在石縫中,零食包裝袋掛在灌木叢上隨風擺動,廢棄的農藥瓶半埋在泥土里。最令人心痛的是,幾只白鷺在漂浮著泡沫的溪水邊徘徊,它們的棲息地正在被人類的無知蠶食。
我們分成兩組展開行動。焦指揚帶領的小組負責溪流清理,他們穿著雨靴踏入及膝的水中,用長夾子小心地打撈雜物。我和另外兩名同學負責道路兩側,發現垃圾遠比預想的多——有些已經被落葉覆蓋,有些則深陷在泥土里。最困難的是處理那些破碎的玻璃瓶,需要先用鏟子挖松周圍的土,再一片片撿起,以免傷到后來者。
在清理過程中,幾位村民駐足觀望。我們趁機講解垃圾分類知識,演示如何區分可回收物與有害垃圾。六十多歲的王大爺聽完后,轉身回家拿來了積攢的廢電池:"原來這些不能隨便扔啊,怪不得地里的菜長不好。"
午后,當我們把二十多袋垃圾運到集中點時,原本質疑我們的村民小組長也加入了隊伍。他說:"看著你們這些大學生這么認真,我們本地人更應該愛護自己的家園。"這句話讓疲憊的我們倍感欣慰。
夕陽西下,望著恢復清澈的小溪和整潔的村道,我忽然明白:環保不是一場運動,而是一種生活態度的傳遞。當我們彎下腰撿起第一片垃圾時,改變的不僅是環境,還有人們心中的那桿秤。這次實踐教會我們,守護綠色家園不需要豪言壯語,只需要無數個彎下腰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