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實踐特輯】打通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文學院學子深入調研“文化惠民工程”實施現狀
"每月一場戲,我提前兩小時占座!"在銅川市某縣的文化廣場上,76歲的張大爺緊緊握住調研隊員的手激動地說。這一幕,正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文學院"文化惠民工程"調研實踐團深入基層的真實寫照。近日,該實踐團奔赴陜西省25個行政村,通過深度訪談、參與式觀察、服務體驗等方式,全面把脈鄉村文化服務現狀,為打通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探尋新路徑。
一、文化圖景:村民"精神餐桌"的冷暖人生
調研發現,不同村莊的文化生活呈現出"冰火兩重天"的景象。在設施完善的示范村,數字農家書屋的"親子共讀角"成為晚間最熱鬧的場所,年輕父母帶著孩子掃碼聽名著;而在一些偏遠山村,文化活動室大門緊鎖,落滿灰塵的書籍和設備無聲訴說著被遺忘的故事。
二、痛點掃描:文化惠民遭遇"三重梗阻"
1.供需錯位:文化配送遭遇"水土不服"
調研顯示,一些農家書屋的農業技術書籍版本陳舊,戲曲下鄉劇目多年重復,而年輕人更渴望非遺手作、短視頻創作等新潮文化活動。“每次送來的電影都是老片子,年輕人低頭刷手機,老人看一半就回家了。”一位村文化管理員坦言。
2.管理真空:文化設施陷入"沉睡狀態"
團隊在調研中發現,部分村莊文化廣場淪為“晾曬場”。鄉村文化設施“有人建、無人管”現象普遍。由于經費和編制限制,多數村文化管理員由村干部或村民兼職擔任,缺乏專業培訓,導致設備維護滯后、活動組織乏力。
3.數字鴻溝:智能服務淪為"空中樓閣"
隨著數字化文化資源庫的推廣,操作復雜、設備不足等問題將部分群眾擋在門外。老年人面對智能終端“找不到入口”,留守兒童因缺乏設備無法訪問在線教育課程。“光有二維碼,沒人教掃碼,好東西都鎖在手機里。”一位留守老人感嘆。
三、破局之道:從"輸血"到"造血"的暖心實踐
“我們不再被動等待,而是主動問需于民。”渭南市某村黨支部書記介紹。在困境中,一些村莊的探索給人啟示。渭南市雨露社區培訓留守婦女開展草編工藝,其作品成為小紅書爆款,月銷售額突破萬元。
四、青年思考:讓村民從"旁觀者"變成"主角"
"文化惠民不是簡單的'送戲下鄉',而是要聽見田野里的聲音。"實踐團隊長劉呈鳳在調研手記中寫道。團隊建議,未來應著力構建"需求精準對接+本土人才培育+數字適老化改造"的三維服務體系,真正實現從"送文化"到"種文化"的轉變。團隊成員表示,將持續跟蹤服務,助力鄉村文化振興從"最后一公里"走向"最美一公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