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學院“久制梅韻”暑期社會實踐隊奔赴“中國青梅之鄉”福建詔安,開展為期三天的深度調研。隊員們深入山間壟畝、工坊車間、協會展館,以青年視角解鎖詔安青梅從一顆青果到富民產業、從傳統技藝到非遺瑰寶的“發展密碼”,在行走的課堂中觸摸鄉村振興的強勁脈動,讓詔安青梅的獨特魅力與文化價值躍然眼前。
尋根:紅色印記與產業版圖
實踐首日,隊員們走進詔安革命歷史紀念館,在紅色記憶的洗禮中探尋這片土地的深厚文化根基。隨后,實踐隊來到詔安青梅協會,通過負責人的講解,了解到“10.5萬噸鮮果、20萬噸加工量”的產業規模、果酒、酵素等400余種產品,營銷額超3億元。這些詳實的數據、生動的案例和琳瑯滿目的企業展示墻,系統勾勒出當地青梅產業的宏偉藍圖——從連綿起伏的萬畝生態梅園,到享譽全國的“中國青梅之鄉”品牌,“小青梅撬動大產業”的生動實踐畫卷在學子們面前徐徐展開。
參觀革命歷史紀念館 “久制梅韻”實踐隊 攝
問道:非遺技藝的厚重傳承
次日行程聚焦非遺文化傳承的厚重底蘊。在縣文旅局,塵封的史料揭示了詔安青梅制作技藝早在明清時期的興盛。走進“黃金興”博物館,四代傳承人的銅像、凝聚五代人智慧的古籍與斑駁器具,無聲訴說著光陰的故事。從青梅采摘“三選三洗”的嚴苛標準,到發酵環節“七日一翻缸”的古法堅持,再到蜜餞、梅酒、梅餅等數十種衍生產品詳實的功效記載,每一步都凝結著先民的智慧結晶。午后,隊員們深入青梅加工一線,親身體驗分揀、腌制、晾曬的全過程,指尖沾染梅香,心中感悟匠心。通過與非遺傳承人、企業負責人的深度訪談,學子們不僅感受到詔安青梅依托北緯23.5度黃金緯度帶與富硒土壤所孕育的“天生麗質”——果肉飽滿、營養富集、品質冠絕全國,也敏銳捕捉到產業發展的關鍵痛點:市場認知度有待提升、深加工產品創新亟需加強。這份得天獨厚的生態稟賦,正是產業破局騰飛的核心底氣。
參觀黃金興博物館“久制梅韻”實踐隊 攝
扎根:山間壟畝的產業真諦
第三日,實踐隊將調研的觸角深扎至產業源頭。在紅星鄉蔥郁的梅園中,隊員們認真聆聽種植戶講解嫁接、疏花等田間管理門道。雖遺憾錯過掛果盛景,但老農布滿老繭的雙手比劃出的“七分種、三分釀”樸素道理,卻深深烙印在學子們心中。午后的街頭問卷,讓數據“開口說話”:高達85%的受訪者期待青梅非遺主題文創產品,70%的民眾認為亟需加強電商推廣力度。這些來自基層的鮮活聲音,為詔安青梅產業的未來升級提供了寶貴的民意參考。
問卷調查“久制梅韻”實踐隊 攝
收獲:青春賦能產業振興
三天的實踐,隊員們實現了從“課堂聽眾”到“田間研究者”的蛻變。他們不僅深化了對“產業賦能鄉村振興”戰略的具象理解,更在非遺技藝的千年傳承中厚植了文化自信的根基。實踐過程中記錄的點滴影像、采集的動人故事,正通過校園媒體及社交平臺持續傳播,讓詔安青梅的酸甜滋味與文化分量飄香更遠。
現場參觀青梅制作“久制梅韻”實踐隊 攝
正如實踐隊員的深情感言:“我們帶走的是滿身梅香,留下的是青春擔當。”這場暑期三下鄉實踐,不僅是一次深刻的成長歷練,更如同一股清新的青春動能,助力北緯23.5度富硒青梅的芬芳與百年非遺技藝的光芒,被更廣闊的世界看見,為詔安青梅產業的高質量發展種下了希望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