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4日至11日,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蒼梧騎跡新承調研隊走進梧州騎樓城,穿越嶺南商貿文化的百年風云,在青磚黛瓦間觸摸歷史的溫度。中國騎樓博物城,正以“修舊如舊”的姿態,將百年前的商埠記憶與新時代的文旅脈搏交織成一幅流動的畫卷。夏日的梧州騎樓城,陽光透過騎樓特有的三進三間式拱券建筑結構,在青石板路上投下深淺交錯的光斑。荔枝、豆漿的甜香混著涼茶鋪飄來的藥茶香,在騎樓廊柱間彌漫。歷史上的“梧州府商埠界”的朱砂印記早已模糊,卻仍能辨認出當年 “八坊十三巷” 的格局 —— 這里曾是騎樓城最繁華的心臟,如今也被往來游客的腳步輕輕喚醒。

圖為梧州騎樓城入口。范雨蕾攝
調研隊的腳步從騎樓街主干道啟程。十字路口的前后,騎樓建筑群并立,陽光透過建筑的縫隙,在灰色磚墻上投下斑駁光影,仿佛是時光的褶皺被輕輕展開。騎樓的‘趟櫳門’,當年是為了防匪患,白天推開通風,夜里關上防盜。沿街商鋪的廊道下,老舊的招聘和泛黃的墻壁,陰影下老梧州人搖著蒲扇說閑話家常,游客在“系船鐵環”前駐足拍照,鏡頭里定格的是騎樓建筑特有的防洪智慧。當年三江水漲時,人們曾通過廊道下的竹梯搭艇,用鐵環系纜繩與江水共舞。商船在西江碼頭靠岸,貨物半天就能搬進騎樓里的倉庫,廊柱下的‘水門’就是專門運貨用的。而如今,防洪堤早已將洪澇封存為歷史,但騎樓的每一處細節仍在訴說著“南國商埠”的生存哲學。
圖為騎樓城內的梧州傳統特產店鋪。謝心怡攝
7月4日晚上在騎樓城深處,調研隊偶遇中醫藥市集。梧州各大中醫院的醫師們手持艾箱、火罐免費為市民驅寒祛濕、問診把脈,藥香與荔枝節的甜香在空氣中氤氳。騎樓城的煙火氣,就是梧州人的底氣。因此,在數字化改造的浪潮中,騎樓城不僅要保留建筑的“筋骨”,更守護住市井的“魂魄”。
“以前的周末我們常在騎樓下聽粵劇,現在孩子卻只愛看短視頻,也很久沒看過粵劇演出了。”在采訪中,一位商戶的感慨讓調研隊意識到:盡管騎樓城近期舉辦了多姿多彩的“嶺南荔枝節”“中醫藥文化夜市”系列活動,居民參與度與游客滿意度都很高,但對騎樓歷史的認知仍停留在“遮風擋雨的廊道”層面。一位當地居民坦言:“梧州的騎樓城跟廣州的騎樓城相比還是少了很多知名度,雖然很多游客都是從廣東那邊過來,但卻未深度了解過梧州的歷史、騎樓的歷史。”這種認知的斷層,恰似騎樓建筑中未修復的雕花窗欞——精美卻殘缺。

圖為梧州騎樓城建筑風貌。范雨蕾攝
7月5日到11日的實地走訪中,團隊發現了改造的“未盡之處”。部分騎樓街巷的排水系統尚未完全更新,暴雨天仍會出現積水;騎樓城不遠處的商場有著精美的原創文創產品,IP有個性有創新,但在騎樓城內的文創店鋪較少,樣式也與百年騎樓的古典氣質稍顯違和;更令人遺憾的是,居民獲取騎樓活動信息的渠道仍以“口耳相傳”為主,對于線上的信息獲取比較少。年輕人對騎樓城“百年商埠”的歷史更是知之甚少。
“騎樓城不是博物館里的標本,而是活著的文化基因庫。”在與梧州文旅局老師的交流中,這一觀點被反復提及。數據顯示,騎樓城改造后年接待游客量增長40%,但深度體驗項目僅占15%。調研結束后,團隊成員討論如何幫助梧州騎樓旅游數字化深入發展,認為需要將數字化技術融入傳統敘事——用AR重現1924年火災前的古城風貌,用短視頻解碼‘防洪水門’背后的生態智慧,讓年輕人在‘打卡’中讀懂歷史。”

圖為街道辦徐老師為團隊介紹騎樓的基本情況。謝心怡攝
暮色中的騎樓城亮起霓虹,嶺南文化主題燈光秀將騎樓立面染成流光溢彩的畫卷。調研隊站在五坊片區的窄巷中,望著騎樓城新舊交織的輪廓,恍惚間聽見百年前商賈的吆喝與今日游客的歡笑在時空中共鳴。正如騎樓廊道的設計,歷史與當下在此交匯,既為行人遮風擋雨,也為文化傳承開辟出一方晴空。

圖為團隊成員與梧州騎樓文旅的老師們合影留念。謝心怡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