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促進鄉村振興,助力制茶產業發展。濃“農”深情,“鄉”約振興實踐團近日為青島市即墨區瑞草園成功設計開發了一款名為“茶博士”的智能農業小程序。該小程序旨在運用數字化手段,為茶園管理和茶葉生產提供便捷高效的輔助工具,成為茶農貼心的“數字幫手”。從構思到實現,實踐團成員們展現了出色的協作能力和技術實踐精神。
經過數日的緊張設計和開發,7月28日,由該實踐團傾力打造的“茶博士”小程序在瑞草園正式亮相,為這片傳統茶園注入了新鮮的“數字動能”。
緣起:聚焦需求,萌生創意
實踐團抵達瑞草園后,迅速深入茶園一線,與茶農、技術人員進行廣泛交流。他們了解到,茶園日常管理高度依賴經驗和人工巡查,尤其在天氣變化監測、土壤濕度判斷、灌溉和采茶時機把握等方面,存在信息獲取不夠及時、決策缺乏數據支撐的痛點。如何利用便捷的移動互聯網工具,為茶農提供實時、直觀的輔助信息,成為實踐團思考的核心問題。
“茶博士”的概念應運而生。團隊成員集思廣益,決定以微信小程序為載體,打造一個輕量級、易操作、功能實用的茶園管理助手。目標很明確:讓科技服務于田間地頭,讓手機成為茶農的新農具。
設計:功能聚焦,精心打磨
確定了方向,實踐團立刻投入到緊張的設計階段。他們首先精心挑選并制作了一張能體現“茶博士”智慧助農理念的圖片作為小程序的主視覺標識,奠定了簡潔、專業、親和的設計基調。
圖為實踐團成員所設計“茶博士”小程序標識(朱欣語供圖)
功能設計是核心。團隊成員結合調研所得,反復討論,最終為“茶博士”規劃了清晰的核心功能模塊:
環境監測站:實時顯示茶園所在地的天氣狀況、溫度變化,以及關鍵的土壤濕度、空氣濕度數據。
智能提醒助手:基于環境數據,小程序能進行初步分析,在土壤濕度過低時提醒茶農澆水,在空氣濕度、溫度適宜采茶時發出采茶建議,在惡劣天氣來臨前給出預警。
知識庫/信息板:計劃未來整合基礎的茶樹養護知識、茶園通知等信息。
團隊成員分工協作,繪制原型圖,設計用戶界面,力求操作流程簡潔直觀,確保即使是年紀稍長的茶農也能輕松上手。
開發:技術實踐,攻堅克難
設計藍圖確定后,實踐團進入了實質性的開發攻堅階段。成員們根據各自的技術專長,分為前端、后端、數據對接等小組。
前端組:負責將設計稿轉化為小程序的用戶界面。他們熟練運用各種技術技術,構建出清晰易讀的數據展示頁面和操作按鈕,確保用戶交互體驗流暢。
后端與數據組:負責搭建小程序的后臺邏輯和數據支撐。他們一方面研究如何接入可靠的天氣數據,確保預報信息的準確性;另一方面,探討如何模擬或接入傳感器數據,為土壤和空氣濕度監測提供基礎。團隊利用微信小程序云開發等便捷工具,高效實現了數據的存儲、處理和調用。
功能實現組:專注于核心的智能提醒邏輯。他們編寫代碼,設定閾值規則,例如當土壤濕度低于某個設定值時觸發“澆水提醒”,當空氣濕度、溫度達到適宜采茶的理想范圍時生成“采茶建議”。
開發過程中并非一帆風順。數據源的穩定性、不同設備上的兼容性、提醒規則的精準度設定等問題都曾困擾著團隊成員。但他們發揚了協作精神,通過查閱資料、集體討論等方式,逐一攻克了技術難關。
落地:初具雛形,未來可期
經過實踐團成員日夜兼程的努力,“茶博士”小程序的核心框架和基礎功能模塊已成功搭建并完成內部測試。雖然目前可能還處于初期版本,但實時天氣溫度查看、基于設定規則的澆水采茶提醒等核心功能已基本實現,初步具備了服務茶農的能力。
看著自己親手設計開發的“茶博士”在手機屏幕上運行起來,團隊成員們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這不僅僅是一個小程序,更是他們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服務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和寶貴成果。
圖為“茶博士”小程序使用界面
展望:持續優化,服務茶農
實踐團負責人表示,本次開發是“茶博士”邁出的第一步。雖然實踐團的集中活動即將結束,但團隊會持續關注小程序的運行情況,收集瑞草園茶農的使用反饋。未來,他們計劃進一步優化數據準確性、豐富提醒功能、考慮整合更實用的茶園管理小工具,并希望有機會引入真實的物聯網傳感數據,讓“茶博士”真正成長為茶園管理的智慧大腦,為提升瑞草園的茶葉品質和生產效率貢獻持續的科技力量。
“茶博士”小程序的誕生,是青年智慧與農業實踐的一次美麗邂逅。它承載著實踐團成員的熱情與汗水,也寄托著科技賦能傳統農業的美好愿景。隨著小程序的不斷迭代完善,瑞草園的縷縷茶香,將因“數字智慧”的融入而更加醇厚悠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