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養馬島,海風裹挾著熾熱的氣息,卻吹不散“啟元”志愿服務隊投身實踐的熱忱。16日-20日,這支青春隊伍奔赴海島,以腳步丈量土地,用行動對話民生,在安全守護、文化傳承、基層治理、文旅探索的賽道上,全力奔跑,為養馬島發展勾勒出一幅多彩的實踐長卷。

一、幼兒園:安全與童趣共綻的“歡樂場”
16日清晨,養馬島幼兒園的操場上,彩色氣球與孩子們的笑聲交織。“啟元”隊員們帶著精心設計的“防詐大作戰”虛擬游戲,踏入這片童真天地。游戲里,詐騙分子的“糖衣炮彈”被轉化為趣味關卡,孩子們化身“安全小衛士”,在“識別陷阱-躲避誘惑-成功闖關”的過程中,把“不隨便跟陌生人走”“不理會奇怪要求”的防詐知識,牢牢記進心里。
折紙區同樣熱鬧非凡。隊員們握著孩子們的小手,將彩紙折成小船、飛鳥,也折進“遇到危險找警察叔叔”的安全提醒。當孩子舉著折好的“安全紙船”歡呼,防詐知識不再是生硬的教條,而是融入童趣的守護力量,在稚嫩心靈里悄然扎根。

二、派出所:基層治理的“智慧對話場”
17日,煙臺養馬島派出所的會議室,氣氛嚴肅又熱烈。隊員們圍坐聆聽,民警講述著海島治安的“日常與挑戰”——旅游旺季的人流管控、偏遠村落的安全巡邏、新型詐騙的防范難點……這些真實的基層圖景,讓青春的思考有了錨點。
“能不能試試‘警民互助巡邏隊’?發動村民參與,緩解警力壓力!”“旅游季可以設置‘安全流動崗’,實時護航游客!”隊員們結合專業知識,拋出一個又一個創新思路。從流動人口管理到游客安全保障,從反詐宣傳升級到矛盾糾紛調解,青春智慧與基層經驗碰撞,為海島治安治理描繪新的可能,搭建起校園與基層警務的“創新橋梁”。
三、文化館:紅色傳承的“精神加油站”
養馬島膠東紅色記憶文化館,像是一部無聲卻厚重的史書。18日,隊員們跟隨講解,觸摸那些刻滿滄桑的史料:抗戰時期的武器、百姓支援前線的票據、英雄人物的事跡……當聽到當地群眾“寧可餓死,也要給八路軍送糧”的故事,年輕的面龐上,震撼與敬意交織。
走出文化館,紅色傳承的使命感在隊員心中沸騰。他們迅速策劃“紅色故事接力計劃”:要把文化館里的感動,轉化為校園宣講的生動課件,變成社區展板的鮮活畫面,讓海島人民英勇無畏的紅色精神,跨越時空,在新時代的土壤里,滋養更多心靈,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精神紐帶。
四、洪口村:民生服務的“暖心實干場”
19日,洪口村的田間地頭、農家院落,“啟元”隊員的身影穿梭不停。反詐宣講現場,隊員們把“養老詐騙劇本殺”搬到村口大樹下:扮演“騙子”的隊員,用“免費體檢”“投資返利”的話術設套,村民們在“上當-識破-復盤”中,摸清詐騙套路。手冊上的“防詐十招”,被大爺大媽們小心折好,塞進衣兜。
不遠處的普通話調研,同樣細致入微。隊員們走進農戶,用方言拉著家常,記錄下“海島普通話”的獨特腔調與普及難點。從老人含糊的發音,到孩子稚嫩的朗讀,每一個聲音樣本,都成為后續推廣方案的“拼圖碎片”,拼湊著鄉村文化傳承與發展的藍圖。

五、象島酒店:文旅探索的“創意實驗室”
20日,養馬島象島酒店的庭院里,一場關于“民宿+”的頭腦風暴熱烈展開。隊員們跟著經營者穿梭于客房、餐廳、休閑區,探尋海島民宿的“獨特基因”:漁文化的裝飾元素、親子游的定制服務、紅色研學的融合可能……
“可以推出‘漁鄉生活體驗套餐’,讓游客跟著漁民出海、織網!”“把紅色故事做成民宿‘睡前廣播’,文旅融合更有溫度!”隊員們的創意,像海浪般不斷翻涌。從客源結構分析到特色服務打磨,從經營模式優化到鄉村旅游聯動,青春創意與海島資源碰撞,試圖為養馬島文旅發展,找到一條“既留住鄉愁,又擁抱遠方”的新路徑。
五天實踐,“啟元”服務隊在養馬島書寫的,不僅僅是一份實踐報告,更是新時代青年與鄉村發展同頻共振的生動注腳。從校園到基層,從文化傳承到產業探索,青春力量如海風般,吹過海島的每一寸土地,留下守護的溫度、傳承的熱忱、創新的活力。
當返程的車緩緩啟動,隊員們知道,養馬島的故事并未結束——那些在實踐中埋下的種子,終將在未來的某一天,長成助力鄉村振興的參天大樹,而他們,永遠是這場“青春賦能”里,最堅定的播種人。
通訊員:王雨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