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夏季,南京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皖”頃碧綠社會實踐團隊聚焦生態補償機制在鄉村振興中的實踐路徑,先后深入安徽省太湖縣程嶺村、金寨縣李橋村、黟縣大同村,通過實地走訪、深度訪談、問卷調研等方式,開展了扎實豐富的社會實踐,探尋以生態補償為紐帶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平衡的鄉村振興有效路徑。

圖1:“皖”頃碧綠實踐團隊成員在程嶺村合照黃綺越供圖
一、機制創新助產業,茶旅融合顯成效
7月11日,“皖”頃碧綠團隊的隊員們在程書記的引領下,先走進村委會會議室。“產業要發展,機制是關鍵。”程書記泡上云霧茶,講述了村里“村集體+合作社+農戶”的聯動機制,從修建茶產業道路、完善節水設施,到搭建加工倉儲中心,再到毛竹初加工廠開發特色產品、黑豬產業的創新發展,程書記一一進行了介紹。隨后,隊員們前往避暑山莊,與本地茶產業經營者童總交流。為實地了解茶旅融合發展情況,隊員們參觀了由村民老宅改造的民宿,了解了“采茶體驗套餐”等項目,親身感受了“茶葉+旅游+文化”的融合模式。調研中,隊員們用腳步丈量茶園,用鏡頭記錄產業發展場景,深刻體會到機制創新對鄉村振興的推動作用。

圖2“皖”頃碧綠實踐團隊成員與程嶺村書記訪談陳曦夢供圖

圖3:“皖”頃碧綠團隊與茶園負責人合影張梓昱供圖

圖4:茶園負責人向“皖”頃碧綠實踐團隊隊長介紹特色云霧茶陳芮敏供圖
二、閉環機制促參與,生態補償富民生
7月21日,團隊走進李橋村,團隊以問卷調研為切入點,與村委會工作人員圍坐一起,認真記錄村莊生態補償項目的細節,并收集村民對補償資金發放、項目參與意愿等方面的心聲。隨后,隊員們與村工作人員展開深度訪談,在村委會會議室,工作人員結合村莊規劃圖,講解了“政府主導+村民參與+市場反哺”的閉環機制,以及“以工代賑”如何激發村民參與生態保護的熱情。隊員們還與擺攤村民交流,了解“賞花經濟”“地攤經濟”帶來的實惠,切實感受到生態補償讓鄉村“綠起來”又“富起來”的成效,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大動能。當然,村莊面臨的技術和規模挑戰,也讓隊員們意識到生態補償機制在推動鄉村振興過程中仍需不斷完善。

圖5:李橋村村干部認真填寫生態補償項目調研問卷張梓昱供圖

圖6:團隊成員與李橋村工作人員深入訪談張梓昱供圖
三、橫向補助護生態,多元共治成合力
7月24日,團隊走進黟縣大同村,這里是黃山市核心飲用水源地上游,水系滋養著農田,更是宏村景區的“生命之源”。隊員們先沿著溪流深入村莊腹地,俯身觸摸溪水,觀察水質,直觀感受村莊的生態環境。隨后,隊員們來到水庫大壩,在村書記助理的講解下,了解野生生物與水源保護的相關情況。在村委會會議室,團隊與村黨支部朱書記深度交流,詳細了解“橫向補助”生態補償機制的運作,包括下游受益方對上游的補償方式、補償款與水質檢測結果掛鉤的機制以及資金管理的民主程序等。這種機制還吸引了多元力量:桃花源基金會協助管理“社區保護地”,“綠滿江淮”捐贈青梅苗,陶氏化學等企業公益支持……“綠色信譽”讓大同村從“受助者”變成“可靠合作伙伴”,形成良性循環。

圖7:“皖”頃碧綠實踐團隊成員在大同村溪流邊觀察水質陳芮敏供圖

圖8:“皖”頃碧綠實踐團隊成員在高竭水庫邊聽村書記助理講解黃綺越供圖

圖9:“皖”頃碧綠團隊與大同村朱書記進行深入交流張梓昱供圖
四、實踐總結明路徑,生態民生雙兼顧
“皖”頃碧綠團隊在三個村莊的實踐中,通過與村干部、村民、產業經營者的深入互動,全面了解了不同村莊在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上的創新舉措。團隊成員將實踐中收集到的信息、感受到的變化進行梳理總結,深刻認識到鄉村振興需要因地制宜、機制創新。從程嶺村的“產業聯動”,到李橋村的“生態補償”,再到大同村的“橫向共治”,“皖”頃碧綠團隊的調研之路,也是解碼鄉村振興的“破題之路”。三個村莊雖路徑不同,卻共同印證著一個道理:以生態為基、以機制為橋、以民生為本,才能讓綠水青山真正成為“幸?可”。
此次實踐,隊員們不僅記錄下皖鄉大地的生動實踐,更深刻體會到青年學子的責任。未來,團隊將繼續深耕鄉村調研,把基層經驗轉化為可復制的“振興方案”,用青春力量助力更多鄉村實現“生態美”與“百姓富”的雙向奔赴,讓“皖”美畫卷在更多鄉土間鋪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