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5日-13日的熾熱夏日,在昌黎縣團委和昌黎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幫助下,河北科技師范學院“新莊尋跡,秧火傳薪”社會實踐團懷著一份深入探究與領悟昌黎地秧歌精髓與文化內蘊的熱忱,踏上了前往昌黎縣安山鎮董新莊村昌黎地秧歌傳習所的學習之旅。
在董新莊村,實踐團隊拜見了昌黎地秧歌“周派”傳人-董常立老師及其弟子,在為期十天的實踐中,團隊先后學習了昌黎地秧歌淵源及現狀、地秧歌的基本動作、地秧歌經典劇目......不僅讓團隊成員感受到了昌黎地秧歌這個非遺項目的獨特魅力,更讓大家意識到昌黎地秧歌的傳承在當今社會中的重要意義。
昌黎地秧歌展覽傳習基地
一踏入董老師的家中,濃厚的歷史氛圍撲面而來,墻壁上不僅掛滿了地秧歌各個發展時期的珍貴照片,還精心陳列了地秧歌舞服、頭飾、道具等,每一件地秧歌老物件都散發著歲月滄桑的氣息。
董老師細心地為大家介紹昌黎地秧歌的淵源。昌黎地秧歌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董老師是昌黎地秧歌“周派”的第三代傳承人,“昌黎地秧歌最初起源于農民在春夏之交莊稼收割季節里,為慶祝豐收而自編自演的一種民間舞蹈。”歷經數千年的傳承與發展,它如今已演變成為一種集舞蹈、音樂、戲劇于一體的綜合性民間藝術形式。
昌黎地秧歌各個發展時期的珍貴照片、地秧歌舞服、頭飾、道具

董老師介紹地秧歌發展情況
接著,董老師帶領他的徒弟,為實踐團成員們呈現了一場精彩絕倫的地秧歌表演,舞者們手持鮮艷的絲帶與彩扇,伴隨著節奏明快的鼓點,翩翩起舞,地秧歌的動作大開大展,每一個姿態都充滿了力量與美感;他們的眼神中流露出豐富的情感,如同在講述著一個個古老而動人的故事……整場表演如詩如畫,隨著最后一個音符的緩緩降落,觀眾們如潮水般的掌聲在耳邊洶涌澎湃。
隨后,實踐隊成員也加入到地秧歌表演之中。董老師首先向小分隊傳授了地秧歌的基本步伐,成員們開始學習“平步”與“踏步”;然后是教授扇子的使用技巧,他強調:“用扇如用筆,心中所想,手中所現。要用心去感受它,引導它。”在老師的耐心指導下,成員們逐漸掌握了扇子的握法,并開始緩慢地學習地秧歌的基本動作。
實踐隊員在非遺傳承人指導下學習地秧歌動作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能夠讓這樣一種古老而獨特的民間藝術在新的時代煥發出勃勃生機,是一件令人倍感欣慰的事情!讓我們攜手并進,一起為這份中華文化瑰寶的傳承貢獻自己的力量,讓地秧歌那鏗鏘有力的腳步聲和深情厚韻永遠回蕩在我們的心間!
實踐隊員與傳承人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