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中,總有一些身影扎根土地,用腳步丈量民情,用熱忱點亮希望。2025年7月,山東財經大學“齊魯情”大學生支農促進會暑假下鄉濟南平陰隊的支農之旅拉開帷幕,隊員們既探尋集體經濟的發展密碼,也用支教課堂守護童心,在產業與教育的雙向發力中,書寫著新時代鄉村實踐的鮮活篇章。
孔村社區深調研:解碼集體經濟的“共富密碼”
調研組前往孔村社區,與陳書記展開深入訪談,展現了集體經濟帶動鄉村振興的生動圖景。
孔村的變遷,藏著一段由散到聚的歷史。早年,周邊多個小村莊合并成如今的孔村,靠著統一規劃,村里的路修得平整,水電網等基礎設施逐步完善,比起過去單村獨戶的日子,便利了不少。但發展的背后,隱憂也在顯現。年輕人多外出打工,村里勞動力漸漸短缺,留在村里的多是老人;土地通過集中起來后,部分地塊因缺乏合適的契機暫時閑置,這些問題都以待解決。
在孔村的發展進程中,黨的引領始終是貫穿始終的“紅色主線”。無論是推動村莊整合、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還是破解發展瓶頸、促成村企合作,黨組織始終站在最前沿,以強大的組織力凝聚共識、匯聚力量。通過黨建引領,把村集體、企業和村民緊緊擰成一股繩,確保發展方向不偏、民生福祉落地,讓黨的旗幟在鄉村振興一線高高飄揚,為孔村鎮的持續發展提供了最根本的保障和最持久的動力。
炭素廠的扎根讓這份村集體、企業和村民“聯結”變得實在起來:企業主動出資改善了村里到主干道的路,解決了多年的出行難題;村里則發揮優勢,為企業供應村子里的米面、蔬菜、日用品等,既讓企業省了心,也給村集體添了份收入。
作為村企合作的重要主體,企業的作用愈發凸顯。它給村民提供了一定的崗位。更重要的是,圍繞著企業,村民們慢慢拓展出多元增收路。“工資+分紅+多元經營”的格局,讓大家不再只靠種地過活。
只是,鄉村勞動力的流失和部分土地閑置的問題仍未完全解決。如何讓更多年輕人回流,讓閑置土地“活”起來,仍是孔村鎮在黨建引領下,與企業攜手前行中需要持續破解的課題。
這場訪談讓隊員們對“黨建引領,工業反哺鄉村,村企協同發展”有了具象認知,也為鄉村振興的多元路徑找到了鮮活注腳。
臥龍山社區暖心實踐:支教課堂中的家校之約
2025年7月7日,支教之旅進入第五天,濟南平陰隊的支教組組員們來到臥龍山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的會議室,在晨光與暮色間,擔任起支教老師的角色,用知識與陪伴守護童心。
晨光里的課堂:讓知識與快樂共生長
清晨的陽光灑滿社區教室,支教組早已備好教具與古詩詞卡片。課堂上,趣味知識講解、手工實踐與古詩詞教學巧妙融合:從生動的自然小常識,到帶領孩子誦讀經典古詩詞,隊員們用耐心點燃孩子們對文學的好奇。孩子們動手制作簡易手工藝品時,高高舉起的小手、此起彼伏的提問聲,讓課堂變成活力樂園,每一張笑臉都映照著知識傳遞的溫暖,古典詩詞的韻味在晨光里悠悠散開。
開班儀式:明確責任,攜手助力成長
下午三點,臥龍山社區第五屆托管班開班儀式如期舉行。孔村鎮黨委副書記李楊出席并強調,托管班要以“精準服務”為定位,緊扣家校協同需求,聚焦孩子成長期待。這番話讓隊員們更清晰了“教什么、怎么教”的責任。
家長代表吳琳滿含期許:“感謝社區與支教團隊搭建平臺,希望孩子們收獲知識、快樂成長,家校攜手為孩子撐起更廣闊的天空。”學生代表用稚嫩卻堅定的聲音訴說期待,承諾會積極參與學習。齊魯情濟南平陰隊隊長林藝則承諾,隊員們將以專業與熱忱投入,讓托管班成為孩子們逐夢的小天地。多方力量凝聚,為托管班開啟了溫暖而充滿希望的新篇。
從孔村社區的產業振興探索,到臥龍山社區的教育溫情守護,齊魯情濟南平陰隊的實踐仍在繼續。無論是解碼集體經濟的共富密碼,還是用支教課堂點亮童心,他們都在以實際行動證明:鄉村振興既需要產業的“硬支撐”,也需要教育的“軟滋養”。在平陰的土地上,齊魯情濟南平陰隊正用腳步與熱忱,續寫著支農故事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