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傳承弘揚沂蒙精神,近期,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映山紅實踐調研團奔赴山東省臨沂市3縣11地開展實踐調研活動,通過參觀展館、深度訪談、實地考察等方式,探求革命精神現代化轉化的實踐范式。
探源:紅色展館解碼黨群同心歷史邏輯
在孟良崮戰役紀念館,團隊成員直觀感受“最后一口糧做軍糧,最后一塊布做軍裝”的軍民魚水情;沂蒙山小調紀念館里,承載集體記憶的紡車和小推車系緊了黨和群眾的血肉紐帶;走進沂蒙紅嫂紀念館,“沂蒙母親”用乳汁救傷員、紅嫂連夜趕制軍鞋的場景,生動展現了“黨群同心”的精神密碼。
固本:常態管理織就鄉村振興發展藍圖
通過訪談李光書記,團隊了解到常山莊村黨支部引領合作社整合資源,激活鄉村發展動能;在桃棵子村,團隊成員與當地村民交流得知,該村通過召開黨員會議和村民大會聽取群眾意見,改善群眾生活;七箭村黨支部打造“七箭黨員學習群”,聚攏全村黨員廣泛征求意見,嚴格做到“四議兩公開”。
賦能:激勵機制激活鄉村治理實踐動能
后峪子村與朱家林村創新建立獎罰分明的制度體系,將“黨群同心”精神內核轉化為可持續治理機制。后峪子村通過“好媳婦”“好婆婆”評選活動開展鄉村精神文明建設,打造鄉村發展良好氛圍;朱家林村實行積分激勵制度,激發村民主人翁意識,增強群眾幸福感。
保障:精準服務厚植基層治理情感根基
吳家樓子村以“沂蒙小棉襖”非遺產業為核心,構建了農村留守老人與婦女的可持續保障模式,有效解決了“老無所為”問題;西墻峪村村兩委聯系愛心企業提供愛心慰問,并對行動不便及無子女老人進行日常走訪,營造和諧社會環境;澇坡村打造“幸福食堂”,為高齡老人提供低價午餐,傳承中華孝善美德。

從歷史展館中“黨群同心”的珍貴印記,到鄉村發展中黨建引領的多元實踐,沂蒙精神“黨群同心”的核心內涵始終貫穿其中。下一步,團隊將深耕調研成果,系統梳理總結沂蒙精神“黨群同心”內核轉化為鄉村發展動能的經驗模式,為傳承紅色基因、助力鄉村振興、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貢獻青年力量。